京畿红迹 |(九)六棵树的地理“密码”

来源:《北京晚报》  发布时间:2021-03-19

  中国共产党在救国图存的征程中,牺牲的英雄儿女太多太多。当生命逝去,他们曾经的欢笑,曾经的豪言壮语,曾经的无所畏惧……都湮没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中,能在课本上让学生们熟知的,毕竟是少数。

  寻访红色地标的过程,也是对党史深入学习的过程。原来在我们生活的北京,曾经有这么多为国为民献身的中华好儿女。上期探访“红色师范”时,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女党员缪伯英和她的丈夫何孟雄的故事令人感动不已,他们一“英”一“雄”,是中共党史上著名的“英雄夫妻”。本期寻访中了解到的高君宇和石评梅也是如此,高君宇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最早的成员之一,领导过北方的工人运动,他和石评梅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

  本期寻访的还有位于日坛公园的马骏烈士墓以及安定门外的王荷波就义处。谁又能想到,马骏当年被杀害后,因其共产党员身份,墓碑都不能立于墓前,妻子只能在墓的四周种六棵树来辨识位置!而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王荷波,其骸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找到,并入葬八宝山革命公墓。我们寻访先烈的墓地、遗迹,聆听清风传送英雄的故事,苍松常青,英烈不朽!


   红迹36 | 马骏烈士墓——绝笔给自己写下碑文

  三月的日坛公园,阳光明媚,报春的小鸟在树枝间跳跃鸣叫。在公园的西北角,马骏烈士的墓地已经被绿色围挡环绕起来,正在进行修缮。围挡前有施工提示,请前来参观及凭吊的人士,止步于“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石牌前。

马骏烈士墓

  据党史及1925年马骏留苏时档案记载,马骏1895年出生于吉林省宁安县(现属黑龙江省),回族,五四运动著名的活动家和学生领袖,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他1920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是周恩来、邓颖超同志的亲密战友。1927年大革命失败,马骏临危受命,秘密回国担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在组建党组织过程中因叛徒告密被捕。他受尽酷刑,坚贞不屈,于1928年2月15日从容就义。

马骏,摄于1915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通常,一个人过世只会在下葬时立一块碑,但马骏烈士因为历史特殊情况,先后立过三块墓碑。

  马骏烈士的孙女——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民族校区校外辅导员马丽颖老师,在接受《北京晚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深情地讲述起93年前祖父牺牲时那悲壮的一幕:马骏牺牲前,军阀张作霖派手下通知一直在崇文门一家小旅馆里焦急等候丈夫消息的杨秀蓉:准备第二天到天桥来给马骏收尸吧。

  这名随从私下告诉杨秀蓉,张作霖欣赏马骏的才华,为了使马骏屈服,张作霖曾派教育总长莫德蕙劝降:只要脱离共产党,封你为教育次长,享受荣华富贵。马骏态度强硬,大义凛然,受尽了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身体遭受极大痛苦的情况下,马骏依旧守口如瓶,保守了党的秘密,保护了组织和同志。张作霖亲自审讯马骏时,看到马骏写的“告东北同胞书”,文中号召所有东北民众起来反抗,否则东北就要灭亡。“告东北同胞书”的最后一页,是马骏写给自己的碑文“故共产党员马骏之墓”。此举令张作霖大怒,下令处死马骏。

  马骏牺牲后,安葬在当时的日坛附近。下葬时,杨秀蓉请人用大青石刻了石碑,上写“马君骏之墓”。但因为马骏是共产党员,当时形势下不能公开下葬立碑,墓碑自然没有立在马骏墓前,而是被埋在土里,新中国成立后才寻找到。为了日后辨识,杨秀蓉还在墓四周种了五棵松树,一棵苹果树,作为记号。

  1951年,政务院(1954年改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批示,要求尽快寻找到马骏烈士的墓地及家属,并在马骏烈士壮烈牺牲23周年之际,重新修建墓地。时任副总理的郭沫若题写了碑文“回族烈士马骏同志之墓”,同时在墓前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据马丽颖回忆,墓体由水泥砌成。

  日坛公园建立前,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将马骏烈士墓括入公园内,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后人瞻仰。周总理说,就在公园里很好,让人们在公园游玩的时候,瞻仰烈士墓,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郭沫若题写的这块墓碑,后来因年久而破损,现存于朝阳区文物管理所,碑文已由文物专家拓下来保存。

  现今马骏墓的墓碑,即第三块墓碑,是在1988年马骏烈士牺牲六十周年时,由北京市政府出资,重新修建马骏烈士墓时立的,由马骏同志的战友、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重新题写碑文“回族烈士马骏之墓”。

  传记文学《回族英雄马骏》作者、话剧《马骏就义》编剧、曾任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委员会主任的李龙吟告诉记者:“1986年,因为我分管文物工作,在做全区文物调查时,我看到日坛公园里有一座马骏烈士墓……后来我联系上马骏烈士的儿子马德钟,特地到宁夏去拜访他,了解到马骏烈士的革命事迹,内心非常受震动。”

  因为郭沫若题写的墓碑已经断裂,马德钟请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题写碑文。对此,马丽颖女士也记忆犹新,说那时整个墓体的重修工程,邓颖超都十分关心,连石材的使用都作了亲自批示,坚持选择经久耐用且美观大方的汉白玉。

  1988年2月15日,马骏牺牲六十周年时,重建的马骏烈士墓落成。马丽颖介绍说,邓颖超特别惦念马骏墓的落成,1991年在建党七十周年的活动前,邓颖超想亲自来看看这位老战友的墓,各方面都准备好了,可最终还是由于身体原因没有成行。此举让马骏家属非常感动。

  1995年,政府出资修缮马骏烈士墓。李龙吟邀请著名雕塑家胥建国为马骏烈士塑造了半身铜像。烈士的英雄形象眉目俊朗,目光坚定,豪气盖天,颇具马骏生前的风采。同时政府在墓地旁建成了面积为200平方米的仿古式建筑——马骏烈士纪念室,安排和设置了富有教育意义和时代气息的展出内容,如马骏烈士的生平简介、事迹介绍、图片资料、马骏烈士使用过的物品展示等。馆内展出了马骏各个时期的实物、照片150余件,多层面地反映了他虽然短暂但却波澜壮阔、伟大辉煌的一生。

  马骏是革命者,也是一位诗人。纪念室大门迎面有一座马骏烈士的半身石雕,雕塑后的墙面上写有“浩气贯春秋,热爱沃中华”的十个大字和马骏送给李愚如的诗。馆内还有马骏创作的《他们为什么不去》《一个小蜘蛛》等革命诗歌。

  马骏曾在天安门被捕,出狱后声明:“入狱前的马骏是马骏同家人的马骏,出狱后的马骏就是国人的马骏了!”马丽颖老师向《北京晚报》记者表示,电影《青春之骏》将于近期与观众见面,愿“国人的马骏”在建党百年之际再现。李龙吟先生也告诉记者,目前朝阳区正准备重新排演话剧《马骏就义》,用艺术形式再现革命先烈风采,学习党史、宣传党史。

  红迹37 | 高君宇、石评梅墓——一对遗憾的象牙戒指

  春寒料峭,乌云低垂。

  寻访高君宇和石评梅墓地的心情,与这天气一样沉重。

  位于陶然亭公园内的高君宇和石评梅墓地正在维修,暂停对外开放。我只能绕着围栏瞻仰了一番,然后沿着“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后山坡缓缓走上去,看到下方高君宇和石评梅的雕像,掩映在青山翠柏之间。

高君宇、石评梅墓

  我因为住在南城,对此地非常熟悉。20年前我是一名中学老师,“五四”青年节前夕,和学校团委书记一起,带着高三的学生来这里扫墓。在烈士的墓前,为学生们举办过一场庄重简朴的十八岁成人仪式。

  高君宇和石评梅墓地纪念了这对革命先驱为革命奉献一生的事迹,也铭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首刻在高君宇墓碑上的诗句是高君宇生前的言志诗,也是高君宇和石评梅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高君宇是“五四运动”的健将,1920年在李大钊的领导下,与邓中夏共同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我国最早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之一。高君宇和邓中夏以长辛店为据点,在京汉铁路沿线创办工人子弟学校,建立工人俱乐部和职工联合会组织,领导发动了北方早期的工人运动。同年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高君宇是这个小组最早的成员之一。他受小组的委托筹建青年团组织,组建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当选为第一任书记。1921年高君宇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即共青团前身)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三届中央委员。

高君宇

  石评梅是“五四”时期著名的青年女作家,原名石汝璧,因为欣赏梅花的高洁含义,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石评梅”。

  高君宇和石评梅在同乡会上相识,交谈中得知石评梅的父亲石铭,正是高君宇中学时代尊重的老师。之后,因为共同的革命志趣而鸿雁往来。

  如今,山西博物馆收藏着高君宇写给石评梅的十一封情书。高君宇在信中写下改造世界的决心:“世界使人有悲哀,这世界是要换过了,所以我就决心来担负改造世界的责任了,这诚然是很大而繁难的工作,然而不这样,悲哀何时会终了呢?我决心走我的路了。”在另一封信中,他写道:“我是有两个世界的,一个世界一切都是属于你的,我是连灵魂都永禁的俘虏。在另一个世界里,我是不属于你更不属于我自己,我只是历史使命的走卒。”还有一首写在红叶上的诗,浪漫而充满感情:“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高君宇在书信里写下对石评梅真挚的爱情,更写下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高君宇和石评梅虽然彼此倾心,但是石评梅一直没有答应高君宇的追求。因为,在遇到高君宇前,石评梅曾有一段初恋,而那人隐瞒了自己有妻儿的事实,石评梅深感受到伤害。在石评梅初恋结束后,高君宇向石评梅表白自己的爱,也坦白了家中有一个父母包办的婚姻。后来,高君宇以和父母家人决裂的方式,摆脱了有名无实的包办婚姻。他给石评梅足足写了二十页的长信,再次表明自己的心迹。但是,石评梅抱定了独身的念头,写信告诉高君宇,愿意永远做他最忠实的朋友。高君宇只能把深情压抑在心底,以尊重的态度写道:“你的所愿,我愿赴汤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愿,我愿赴汤蹈火以阻之。不能这样,我怎能说是爱你!”

  高君宇曾受党的派遣,作为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赴广州工作,后协助孙中山先生平定了广州商团叛乱,还一度负伤。事后,他在广州买了一对象牙戒指,一枚自己佩戴,另一枚寄给石评梅作为生日留念,同时还有平定商团叛乱时用过的子弹壳。他在信中写道:“愿我们用这‘白’来纪念这枯骨般死静的生命。”

  1925年3月,高君宇突发急病。他最后一次向石评梅表白,石评梅没有马上答应。经过一番辗转反侧,她决心告诉高君宇:愿意嫁给他。可惜高君宇再也听不到自己期待已久的声音,因为抢救无效,高君宇于1925年3月5日病逝,年仅29岁。

  根据高君宇生前的遗愿,他的灵柩安葬在陶然亭。因为高君宇和陶然亭有很深的渊源。高君宇曾和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人在这里召开秘密会议,商讨中国革命前途。他也经常和石评梅在此散步,畅谈革命理想。

  高君宇逝世后,石评梅心如刀绞,追悔莫及,常去高君宇墓前陪伴他,并写下泣血之作:“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我愿意燃烧我的肉身化成灰烬,我愿放浪我的热情怒涛汹涌,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

  高君宇走后三年,1928年9月,石评梅悲伤过度,追随高君宇而去,年仅26岁。友人将她安葬在高君宇的墓旁,满足她的遗愿:“生前未能相依相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

  当年高君宇在返京探望石评梅的途中,特意去天津看望邓颖超,并转交了周恩来的求爱信,促成了一对革命伴侣。但是,他和石评梅的爱情故事却留下了一生的遗憾。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和邓颖超几度到陶然亭的高石墓前凭吊。1965年6月,周总理在审批北京城市规划总图时,特别强调要保存“高石之墓”,他说:“革命与恋爱没有矛盾,留着它对青年人也有教育。”

高君宇墓前的鲜花 (摄影:程宁)

  红迹38 | 王荷波就义处——护城河畔忆忠魂

  安定门外的护城河畔,柳发新芽,芳草萋萋,景色和美。只是跑步、路过的人们不知道,在黑暗的年代,一批正在全心全意点亮中国的共产党人,包括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王荷波烈士,就牺牲在这里。

王荷波就义处

  据党史记载,王荷波1882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之后多次组织工人运动,处处维护工人的利益。1921年,王荷波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机智勇敢,组织能力强。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此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中央级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王荷波等10名代表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王荷波当选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当年8月7日,王荷波以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出席“八七”会议。在大批共产党人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之际,王荷波临危受命,出任中共北方局书记。到北京领导北方局工作时,他拟定了武装起义计划,秘密建立市总工会。由于叛徒出卖,北京的地下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王荷波等18名北京市委领导人相继被捕。1927年11月11日王荷波被军阀张作霖下令杀害,时年45岁。

王荷波

  王荷波就义的地点,诸多史料不详,有的说“安定门外乱草丛中”,有的说“安定门箭楼东侧的护城河边”,《安外:王荷波烈士牺牲地》一文作者王之鸿则认为:王荷波被杀害于地坛外东北处的箭档西侧(今地坛北里东端),埋葬于箭档迤南约300米的东营房荒地(今和平里南街西段北侧)。

  记者按稍显详细的“安定门箭楼东侧的护城河边”为线索寻找:

  首先,安定门箭楼已拆除,该位置目前是安定门立交桥北侧。其次,据北京地方志馆的工作人员定位:“今安定门立交桥正中,是安定门所在位置,瓮城南北长62米,箭楼进深25米,所以,安定门立交桥正中,北行87米,应该是箭楼的北侧。再往北,是护城河。”安定门段护城河是东西向的,也就是说,“箭楼东侧的护城河”,得从原箭楼往北先到护城河的南岸,沿着南岸再往东,才是原箭楼东侧的护城河。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王荷波和周恩来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王荷波身先士卒,带领党员群众投身大革命洪流。随后,王荷波又奔赴上海,与周恩来、罗亦农等一道组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周恩来任军事总指挥,王荷波作为上海市总工会负责人之一,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了这次起义。据程世刚先生发表在《党史博采》上的文章,王荷波牺牲后,周恩来无限悲痛,但当时在白色恐怖之下,无法得知牺牲地点,更无法收殓和安葬其遗体,这成为周恩来的一件憾事。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指示修建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同时,指示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组织力量寻找王荷波的遗体。经多方努力,工作人员最终在安定门箭楼东侧挖到了王荷波等人的骸骨,随即被安葬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周恩来亲自主持了移葬典礼。

王荷波用过的煤油信号灯 (新华社供图)

  英雄已逝,忠魂仍在。烈士们倘看到如今岁月静好,必也无所遗憾了。

      (来源:《北京晚报》2021年3月16日,第26、27版;作者:蔡岫 、李峥嵘;配图:原文配图)

          往期回顾:

      1、京畿红迹 |(八)萧克的马灯照亮斋堂

      2、京畿红迹 |(七)书生救国满京华

      3、京畿红迹 |(六)鲁迅在京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