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红迹 |(八)萧克的马灯照亮斋堂

本期“京畿红迹”探寻华北烽火蔓延和八路军在京畿之地英勇抗战的几处重要地标。其中,有位于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也有位于门头沟区的八路军邓华支队司令部旧址和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在马灯的微弱光线下,萧克将军既制订作战方略,又写下了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这位能文能武的将军的传奇经历,在斋堂久久流传。【详情】

踏寻北京红色印记 |(八)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在这里诞生

熙来攘往的西单北大街上,一处灰筒瓦硬山顶的深深庭院被高楼环抱,越发显得古朴静谧。这就是位于小石虎胡同33号的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中国少数民族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祥地。1924年,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随后创办了第一个少数民族马列刊物《蒙古农民》。从这里走出去的少数民族共产党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的壮丽篇章。【详情】

京畿红迹 |(七)书生救国满京华

本期我们要探访的第一个红色地标,就是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旧址。第二个红色地标是辅仁大学旧址,作为留守北平的抗日据点,该校仅在1944年就有数十名师生被日寇抓捕。“一二·九运动”纪念亭是本期探访的第三个红色地标,当年在纪念亭所在区域举办的爱国军事夏令营,使心怀抗日救国志向的学生们学习到基本的军事知识。【详情】

京畿红迹 |(六)鲁迅在京的“呐喊”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时任教育部职员的周树人随同北上,开启了他在北京的十四载生涯。这是他漂泊一生中居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是在这里,他开始了新文学写作,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为后人认知和铭记的名字。自此,他的人生和中国文学、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详情】

京畿红迹 |(五)党的喉舌 为民发声

本期我们探访的第一个红迹就是京报馆旧址;第二个红迹是从中央苏区起逐渐发展壮大的新华社;第三个红迹是人民日报社,《人民日报》是战火中诞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第四个红迹是中央电视台,从创办开始,央视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第五个红迹是北京日报社,数十年来,北京日报社见证重大历史事件,并在政府与市民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详情】

踏寻北京红色印记 |(四)京报馆: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哨

位于西城区魏染胡同的京报馆,是著名报人邵飘萍所创《京报》的办公地旧址。历经百年沧桑,报馆楼门上方邵飘萍亲笔所题的“京报馆”三个大字至今仍清晰可见。它们,见证了那个动荡年代“铁肩辣手”的时代良心,见证了北方地区革命舆论阵地的重要使命,更见证了一位秘密共产党员用生命追求光明和真理的奋斗足迹。【详情】

京畿红迹 | (三)李大钊的革命生涯

“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艰难。”这是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的真实写照。本期探访的五处红迹,分别是李大钊被捕处、李大钊故居、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中国大学旧址、李大钊烈士陵园。这五处加上上期已经探访过的北大红楼等红迹,基本上反映了李大钊在北京的生活与工作轨迹。【详情】

踏寻北京红色印记 |(三)长辛店:马克思主义走进工人的样本

京西卢沟桥畔的长辛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这里留下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工人夜班通俗学校旧址、劳动补习学校旧址、工人俱乐部旧址等一批红色旧址。长辛店为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推动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被誉为“北方的红星”。【详情】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