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21-08-06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罗峰、李琪、汪仲启、孔磊著,全书共22余万字,在厘清“治国理政”概念和中西方政党比较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共产党走向现代国家的百年历程,即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概括出了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五大历史时期,即萌芽期(1921-1927)、奠基期(1927-1978)、改革期(1978-1992)、完善期(1992-2012)以及成熟期(2012-2021)。党在每一时期的探索均考虑了党的价值属性、时代要求、现实问题、文化传统以及过往的路径依赖,从而形成了既具有阶段性特征又接续相连的治国理政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征程中的具体显现与渐进展开,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核心内容。本书根据百年党史的发展脉络,聚焦不同阶段的重大主题与关键举措,探寻党在五大时期治国理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逻辑关联,展示中国百年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变迁轨迹及其逻辑主线,并从总体上归纳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所蕴含的不变基因与共性特征。

  政党是构建现代国家、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不可替代的主体性力量,它既是社会力量的粘合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还是社会稳定的整合器。作为内生于中国社会的共产党,以马列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旗帜,结合不断变迁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民族国家的伟大复兴,至今已逾百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就团结带领人民为此进行了不懈奋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他又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将推进国家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与追求。在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阶段的各种宏大历史事件与战略举措中,中国共产党对时代的认知、问题的提炼、战略的安排以及行动的选择等等,构成了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征程中的具体显现与渐进展开

  近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的深重危机,中国人民苦苦探寻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现代化路径。“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从此,中国在现代国家构建中就有了政党推动的鲜明特色,并且这个党是被马列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历程中,其推动国家建设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空中展开的,其治国理政不可能不受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属性、时代要求、现实问题、文化传统以及过往做法的路径依赖的影响。党的治国理政思想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其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密切相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征程中的具体显现与渐进展开,并且体现了前后相依的继承与创新关系。探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思想,尽管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但我们仍可以从大的理论脉络、大的历史视角出发,聚焦不同阶段的重大主题与重大举措,从而归纳其中蕴含的有穿透力、影响力的思想元素,并找寻出各种元素间的逻辑关联,以期从中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价值密码,以及之所以能引领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思想武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引入科学的革命理论、建立统一战线和推进党的建设等,这些有效的革命行动蕴含了党治国理政的初期思想。随后,经过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孕育、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的探索,再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发展,通过“建立根据地政权”“三三制”“统一战线”“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等国家政权建设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法宝,积累了在局部地区执政的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征程中,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治国理政思想进入重要的改革期、调整期。在这一时期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规定》等一大批党内规章,出台了新的《宪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法》等,党治国理政的制度基础更加牢固。党的十五大以来,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等治国理政的新观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十个相结合”“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等思想,党的治国理政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治国理政思想走向成熟。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依规治党、建立党内法规体系等方面着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不同主题和标识性内容中的规律性共通性

  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上的百年征程,尽管可以分为萌芽、奠基、改革、完善和调整这五大历史时期,尽管每一时期的治国理政思想都有其特有的主题和标识性内容,但仍然可以从中提炼出带有规律性、共通性的内容。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以来,不管时代的风云如何变幻,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被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高高举起,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与设计了不同时期关于治国理政的战略方针、政策安排和制度供给。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思想方法。它要求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必须注重从环境中吸纳、整合和提炼出符合实际与规律的治国理政方略及其理论成果,因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得以产生的科学方法与思维依据。中国共产党百年治国理政的辉煌成就昭示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践过程中的统领与核心地位。三是坚持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行动方略。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雨历程中,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是一场动员组织全社会、规模宏大的集体行动。这就要求党组织要以自身为原点来组织、整合社会,即根据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和矛盾,将社会中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团体等方面的力量聚合起来,汇成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洪流,这就是党团结、整合社会的统一战线的行动方略。四是坚持以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政治保障。党对中国社会的全面领导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使命所决定的,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任务得以完成的重要保证。党的全面领导,就是党要全面嵌入周遭环境,对与其相对应的所有组织主体或非组织主体实施领导。这种全面领导,不是党对领导客体的全面“掌控”,而是通过价值导引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对中国社会进行“带领”和“引导”。这种领导,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在改革时期,都能推动社会最大公约数的建立,都能汇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来源:《文汇报》2021年8月5日,第12版;作者:罗峰,系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教育长、教授;图片:原文配图;原标题:探寻党百年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规律与逻辑)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