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潞河中学——这所大运河畔的学府155岁啦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2-07-29

  “大哉通郡,教育日新。唯我潞河,咀华含芬。睹外观之雄伟兮,谁曾媲美?叹内容之严整兮,莫与比伦……”1928年,一位名为岳璞的学生以斐然的文采赞扬自己就读的学校,这所学校就是位于大运河之畔的北京市潞河中学。

卫氏楼,建于1902年,是学校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现为特级教师工作室

现今的潞河中学,校园内风景旖旎。图片来源:潞河中学官方网站

  论办学历史,潞河中学建校已155年。它的前身,是1867年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的潞河男塾,当时学校设施简陋,学生不足10人。1869年,谢卫楼(Devello Z.Sheffield)接管潞河男塾,学校随即快速成长。至1889年已发展为集小学、中学、大学等在内的学府,校址迁至新城南门外,校名亦改为潞河书院。

  后来,潞河书院先后更名为协和书院、华北协和大学,设大学、中斋(即中学)两部。1918年,其大学部迁到北京城内,与汇文大学等合并成立燕京大学;中斋部则留在通州原址,是为私立潞河中学。

19世纪末的潞河书院。

协和书院时期疏挖的协和湖,湖名沿用至今。

  此时,潞河中学仍是一所教会学校。1928年,陈昌祐先生出任潞河中学首任华人校长。陈昌祐本人曾在潞园就读,1915年毕业于当时的华北协和大学并留校,因才能出众,4年后成为潞河中学的副校长。

  1928年上任伊始,陈昌祐就把办学目标锁定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倡导“人格教育”,推行德、智、体“三育齐备”。他果断地取消了宗教必修课,增设了音、美、劳等课程,还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医院,到泰山、曲阜孔庙等地游览,开拓视野。

图为修建中的文氏楼。

1922年,文氏楼落成。文氏楼内为礼堂,是学校举办文艺活动和会议的场所。

  陈昌祐本人是体育健将。1914年,在天坛举办的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上,陈昌祐获得十项全能第二,铅球、铁饼第三。1913年至1917年,他还多次代表国家参加远东运动会。担任校长后,陈昌祐对学校的体育发展更加重视。据资料记载,潞河中学的体育课外运动包括足球、篮球、网球、排球、棒球、垒球、田径、游泳、国术等,可谓丰富多彩。校内一年四季赛事不断,周边一些路人甚至曾把潞河中学误当作一所体育学校。

民国时期,在湖边晨练的潞河中学学生。

民国时期的潞河中学运动队。

  人们熟知的“西部歌王”王洛宾,在潞河中学就读期间对游泳和滑冰兴趣浓厚。每到冬季,他都在校内协和湖练习滑冰,还经常跑到什刹海、北海向高手请教。1940年代他在青海工作,把滑冰带到了高原,成为青海地区滑冰运动的开拓者之一,这是他鲜为人知的成绩。

  王洛宾从潞河中学毕业的1931年,另一位年轻人走进了这座美丽的园子,他就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侯仁之对潞河中学重视体育锻炼印象深刻,他曾颇为自豪地说,“我在那里跑步比赛也得过第一。”

  这一年,日本人在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青年学生奋起抗日,挽救祖国危亡。浪潮也席卷了潞河中学,侯仁之回忆:“我也毫无例外地和同学们一起组织起来,上街下乡宣传抗日。”

被日军炮火击毁的潞河中学校门。

  “七七事变”爆发后,潞河中学师生饱经离乱之苦。初期,由于特殊的办学背景,日军尚不敢径直入校。1941年12月10日,日军突然进驻,强行接管学校。全体师生被赶出校园,流落四方。

  陈昌祐校长毅然决定在西安复校,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在1943年9月开学。西安办学3年,大批学生走上抗日前线。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潞河中学改组为公立中学,至今潞河中学已走过了155个春秋。

20世纪30年代,潞河中学的学生在考试。

20世纪30年代中期潞河中学的学生。

      (来源:《北京日报》2022年7月26日,第11版;作者:张永炳;图片:除标注外,均为原文配图,供图:张永炳、潞河中学;原标题:潞园含芬)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