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京城三月飞雪反常吗?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2-03-25

  红墙映白雪,碧水舞银练,枝头层层叠叠,雪花和春花各美其美……3月17日上午开始,雪花悄然飘落京华大地,多地出现明显降雪,许多人拿起手机记录美丽雪景的同时,也默默把收进衣柜深处的冬装又翻了出来。

  这让不少人感到疑惑:快到春分时节还下雪,这到底是寻常天气还是气候异常?请听气象专业人士为大家做的权威解读。

北京极端最晚降雪甚至在5月

  受高空槽和冷空气影响,自3月17日全城飘雪后,18日上午北京自西向东又迎来明显降雪。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郭金兰介绍,18日10时至16时,全市平均降雪量5.1毫米,已达到大雪标准,局地暴雪。其中,城区平均4.2毫米,西北部平均6.9毫米,东北部4.3毫米,西南部5.3毫米,东南部4.7毫米;最大降雪出现在延庆龙庆峡,为10.6毫米。

  但由于前期地表温度较高,本轮降雪的“雪色”姗姗来迟,17日许多地方还存在边下边化的现象,路面多是泥泞一片。相较而言,有了降温加持的18日地面积雪就更为明显,大部分地区积雪深度0至2厘米,即能看出浅浅的脚印,在西部、北部山区甚至可达4至10厘米。

  但对北京来说,三月飞雪可不算什么稀罕事。

  根据北京观象台气象观测数据统计,2000年至2021年的22年间,在3月份出现降雪的年份就有12年,还有两年曾在4月份出现降雪,其中最晚出现在2018年4月4日。若把时间线再拉长就会发现,从北京观象台建站以来,北京上半年出现降雪最晚的时间可追溯到5月(1977年5月13日)。

冬春过渡期降雪变温是常态

  为什么3月也会下雪?

  北京市气候中心副主任施洪波介绍,由于3月正好处于冬季和春季过渡的时期,容易出现气温剧烈波动的情况,一旦水汽条件较好,同时冷空气使得气温降到足够低导致水汽达到冰点,降水就容易以雪的形式出现。

  而这一次,北京气温恰好有一次幅度较大的“跳水”。郭金兰介绍,从2月下旬开始,全国大部气温偏高;3月8日开始,中东部大部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北京正赶上了这班升温“快车”,3月10日,气温一度冲上20℃。但很快,东路冷空气进入蒙古东部到东北平原后,沿着京津冀东部南插,加之水汽条件较好,冷空气带来急剧降温的同时也裹挟着雨雪。

  受冷空气和降雪影响,17日白天北京观象台观测到的最高气温为3.5℃,18日更是继续下降至2.5℃,为近40年来同期第二低。近40年来3月中旬北京观象台日最高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1980年3月12日,为2.2℃。

  对北京民众来说,这个过程就像是自己刚刚在融融暖意中萌生对春天的小期待,立马被朔风一卷冻得梆硬。这怎么能不叫人风中凌乱呢?

  当然,尽管前期天气偏暖,3月17日至18日的这次降雪过程恐怕也不能算是北京的第一场春雪。

  根据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的规定,当滑动平均气温序列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10℃,那么序列开始的第一个日期就是春季起始日,而北京当时还未达到入春标准。

今冬的雪总体算“正常发货”

  对于北京这个冬天的雪,有人觉得来得又早、下得又多;有人却抱怨都没来得及好好打几场雪仗就化了个干净。

  到底北京这个冬天的雪来得是早还是晚,下得是多还是少,还需要数据来说话。施洪波表示,早来或许有,超额却未必。

  时间拉回2021年11月6日,不少人的朋友圈恐怕还留着对2021—2022年冬季首场降雪的记忆。这个日子较1981—2010年平均初雪日11月29日提前了23天,较1991—2020年平均初雪日12月3日提前了27天,为2000年以来下半年出现降雪第三早的年份,仅次于2009年的11月1日、2012年的11月4日。

  而北京观象台建站以来,观测到北京下半年降雪最早的一次是在1987年10月31日。

  虽然“发货”速度能排得上号,但相比往年同期,去冬今春北京的雪在量级上就只能算是平均水平。

  根据北京观象台观测数据,2021年11月1日至2022年3月17日,共观测到10个降雪日,即降雪量大于等于0.1毫米的日子,接近近10年同期平均值,即10.3天。

  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北京观象台累积降雪量为8.6毫米,日最大降雪量为3.0毫米,出现在2022年2月13日。而历史同期最大降雪量为47.5毫米,出现在2019—2020年冬季;历史同期日最大降雪量为31.7毫米,出现在2020年2月14日。

今年到底是不是“冷冬”?

  去年刚刚入冬的时候,曾有很多人热议,由于受拉尼娜事件影响,即将到来的冬天会是一个“冷冬”。那么,这个冬天很快就要过去了,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

  准确地说,今年冬季应是正常略偏冷。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今冬(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的全国平均气温为-3.2℃,相较于常年同期(-3.0℃)偏低0.2℃。但西藏大部、青海中部和南部、广西大部、黑龙江中东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4℃,西藏西部偏低4℃以上;且全国有29个国家站的日最低气温达到了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黑龙江抚远日最低气温达-43.4℃、云南德钦日最低气温达-14.7℃,均突破了历史极值,显现出区域性冷冬的特点。

  此外,今冬我国气温起伏较大,出现了前暖后冷的现象。

  据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介绍,2021年是我国自1951年以来最暖的年份。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除12月下旬气温偏低外,其余各旬气温均偏高。但进入今年2月后,气温持续偏低,2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9℃,为2009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冷。

  原因在于:今冬我国的冷空气过程频繁,并有4次过程达到了寒潮等级,全国范围降温幅度大、冷空气影响范围大。另外,今冬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经向度大,持续异常导致来自极地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可直接抵达江南、华南等地;同时,冬季青藏高原受低值环流系统控制,导致青藏高原持续偏冷。再者,受太平洋中东部一次弱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其衰减过程较之前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偏晚,也造成了今冬冬季气温正常略偏冷、后冬显著偏冷的大气外强迫因素。

未来暖冬或将频繁出现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冬季气温呈现出快速增暖的趋势。未来,暖冬现象会更加频繁。

  值得指出的是: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冷事件的频次有下降趋势,但极端冷事件的强度并未表现出减弱趋势。也许大家还记得2021年11月上旬那次影响了全国大部地区的寒潮过程,全国降温幅度普遍在8℃—10℃以上,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到16℃以上,北方多地有降雪或雨夹雪,南方有中到大雨过程。这次也是1951年以来历史第四强的寒潮过程,中国气象局启动三级应急响应,中央气象台持续发布寒潮黄色预警。

  另外,冬季降雪的出现,不仅与适度的冷空气活动有关,更与水汽输送条件密切相关。例如东北特大暴雪过程的出现,与东亚大槽和东北冷涡的活跃以及来自日本海、西太平洋、南海的暖湿水汽输送密切相关。冬季并非越冷越容易出现降雪,冷空气强度越强,往往会“逼退”南方的暖湿水汽,反而不利于雨雪天气的出现。

  北京2022年冬奥会让更多人关注到冰雪经济和冰雪运动。要明确的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目标是趋利避害,没有雪的冬天一定是有遗憾的,适度的冷冬有利于冰雪经济发展。

      (来源:《北京日报》2022年3月23日,第13版;作者:叶奕宏、谷星月;图片:原文配图)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