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北京公交站杆站牌百年变迁史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1-07-16

   前段时间,北京公交集团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提升公交站台设施服务水平,增强市民公交出行的辨识度,将于近期陆续对其自有产权的老旧公交站杆站牌进行统一更新更换。1924年底,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通车,次年线路延伸至天桥,天桥车站成为第一个正式公交首末站。此后近百年间,一座座车站相继诞生,与之相随的是各式各样的公交站牌。

  早期的站杆站牌 丨 只有一站信息

  在拍摄于上世纪20年代的天桥站,我们可以看到,包裹在方柱上的站牌上只有“天桥”“电车站”5个大字,没有其他任何信息。从留存照片上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公交站牌大多保持着单一站提示,站杆也多是借助电车电线杆,一些铁质圆形站牌上开始出现诸如“西四至东四”的首末站信息。早期公交站牌信息很单一,只是告诉乘客可以在这里坐车,不会提示其他站位信息。

20年代拍摄的天桥车站

新中国建立前公共汽车站牌示意图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丨 “拉钩车”凸显时代特征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公交汽车恢复和发展,站牌上的信息也逐渐丰富起来,铁质站牌上不仅有了线路各站信息,还有了走向示意图。当时,最有时代特征的就是“拉钩车”,站杆顶端有个圆形铁牌,双层铁牌中间夹一铁质弯箭头,红色白字写着“末班车已过”。每晚由末班车售票员拉出,次日头班车售票员负责挑回,“拉钩车”因此得名。但“末班车已过”的标志只用到1958年,随着站位增多,首末班每站“拉钩”的动作很耽误功夫。

1950年公共汽车“拉购车”站牌示意图

50年代“拉钩车”站牌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丨 标识信息逐步统一

  七八十年代开始,站牌信息更加丰富,本站名称和线路全程站名成为“标配”,首末站时间、票价信息也进行了标记。1982 年,按当时城乡建设部的统一规定,铁质站牌正面上部为路别及站名,中部预告下站站名,下部为“开往XXX”,背面上部为路别,列出本站首末车时间,中部为红底白字“公共汽车”,下部为全部站名,并附有票价及行进方向。

70年代公交站牌

80年代街头的公交站牌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丨 标识信息日益丰富

  九十年代,增加广告功能的公交站牌还对计划间隔进行了公示,站牌配色更丰富多彩。同时,为了配合无人售票的推行,114路等站牌上还增加了“无人售票线路”“主动投币,不设找赎”字样,当时“钓鱼台”站一块站牌上还提示“票价2角,月票有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公交站牌

  进入新世纪 丨 信息容量越来越大

  进入新世纪,北京开始逐步稳定了当前的站牌样式。“随着线路大发展,站牌上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胡耀东感慨地说,当年一块站牌上只有一站,如今像F77路郊区线路站牌上多达124站站名,“小小站牌记录着百年公交发展,也体现了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提升。”

进入新世纪后的公交站牌

  新型站杆站牌 丨 设计美观,信息化加持

  新型站杆站牌主体颜色使用红、白、深灰三种。红墙灰瓦可以体现古都风貌,简洁明快的配色增加了整体对比度,具有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感。新型站杆站牌主体结构采用优质不锈钢材料,表面进行纳米喷涂,具有耐久性、耐雨水、耐日光和温度变化的特性。新型站杆站牌有三种样式,分别为箱式站杆(多线路)、圆式站杆(多线路)、圆式站杆(单线路)。与现有站杆站牌相比,宽度和厚度明显缩减,进行了整体“瘦身”。新方案将站牌信息“化繁为简”,对公共信息集中处理,释放了更多空间。路线各站名成“回”型走势,配有走向箭头,兼容更多站点信息。添加了二维码,通过扫码,可以对线路信息和票价等进行查询。部分站牌顶端增加了显示屏,可以实时更新车辆到站信息。

新型站杆站牌

      (人文之光网综合整理,信息和图片均来源于京报网)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