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北京地名“春”意浓

来源:《北京晚报》  发布时间:2021-03-15

 

清代唐岱沈源《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杏花春馆》

  阳春三月,万象更新,又是一年春来到。在北京众多地名中,有数十处嵌有“春”字的佳名吉地,更显生机盎然,充满春的气息,使人浮想联翩。说起这些“春地名”之由来,颇有渊源。

  辽金时已有“春”字入地名  清代皇家园林青睐“春”字

清华大学近春园 TAKEFOTO供图

  说到北京以“春”字而称的地名,至少可追溯到辽代,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辽代设有五座都城,史称“五京”,其中南京城规模最大,位于今天北京城区西南部,基本上沿用了唐代幽州城,只是重修了城墙。都城设有八门,其中东垣有南北二门,南为迎春门,大致在今西城区牛街附近的七井胡同一带。古人以春配应五方之东、五色之青,故于立春日,天子率百官出东郊祭青帝(春之神及百花之神),迎接春季到来。此礼汉代已有,《礼记·月令》称:“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神话中的木神)。车骑服饰皆青。”据考,辽南京城东南设有祭坛,每年立春日,皇帝或派钦差鸣鼓乐,出东南门迎春牛、芒神于东郊,谓之“迎春”,故将此门命名为“迎春门”。

  金中都是在辽南京城基础上扩建的,外城墙在东、南、西三面比旧城墙向外有所扩展,设有十三座城门,其中东垣有三门,南为阳春门,大致在今陶然亭北侧四平园小区一带。其得名除了沿用辽南京城“迎春门”之寓意外,据说在门外设有“藉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到此躬耕,以示对农业的重视。古人认为一天东得阳气之先,最先迎来初阳。一年东得地气之先,最早感受地暖,故以东风为春风。“阳春”二字本义是春天,引申为温暖的春天。出自先秦典籍《管子·地数》:“正而积之三万钟,至阳春,请籍于时”,即“阳春农事方作”,以此鼓励人们不误春时,安排农事。由此将东南门命名为“阳春门”。其门外有农田、岗丘、河流,春日里景色宜人,明昌年间翰林学士杨云翼于春日登临阳春门外高坡踏春,遂赋《阳春门堤上》:“薄薄晴云漏日高,雪消土脉润如膏。东风可是多才思,先送轻黄到柳梢。”

  清代虽没有以“春”命名的城门,但有多处皇家园林以“春”而称,如畅春园、长春园、绮春园、近春园、熙春园等。

  畅春园在北京大学西门外,为清初建造的第一座皇家园林,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竣工,是在明代“李园”,即清华园(非今清华大学所在清华园)旧址上修建的皇家御园,作为“避喧听政”之所。“畅春园”之“畅”为流通、和畅、顺利之意,“春”的涵义并不仅指春天,而取《易经》“乾元统天,则四德归之,四时皆春”之意。此名祈望天下万物众生各得其所,带来四时皆春,物丰民厚的局面。道光年之后,该园逐渐荒落,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劫火。而今除了残存两座寺庙的山门外,其昔日景物已无存,多年前,在其遗址北部建成畅春新园街心公园。

  长春园在圆明园东侧,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前后,原为康熙时大学士明珠自怡园故址,有“园中园”和建筑景群约20处,为中西合璧之园林。其名“长春园”,本义为四季如春、春色常在,引义为万年长青、亘古不变。1860年,此园毁于英法联军之手,已复建大宫门及恢复园中水系等景观。

  绮春园,也称万春园,位于圆明园和长春园以南,始建于康熙末年(1722年),曾是怡亲王允祥赐邸,后改赐大学士傅恒,易名“春和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归入御园,定名“绮春园”。“绮”为绮丽、美丽之意。“绮春”,即像春天一样美丽。该园也在1860年被焚毁,同治年拟大修,并改名“万春园”,后因财政拮据而作罢。1986年整修了绮春园山形水系,并陆续修复绮春园新宫门及部分景观,其门现为圆明园遗址公园大门。

  熙春园,即清华园的前身,曾是圆明园附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皇三子允祉选此作为居园,并利用这里的湖泊水系,开辟大面积荷塘。康熙帝格外喜欢这里的景致,将其命名为“熙春园”,意为明媚的春色之园。典出金代元好问《云峡》诗:“故都乔木今如此,梦想熙春百花里。”乾隆帝在此赏景后赋《熙春园》诗:“复道过楼门,熙春别一园。韶开新景鬯,岁久古柯存。”道光二年(1822年),该园被拆分为东、西两园,东园仍称“熙春园”,西园改称“近春园”。咸丰即位后,又将“熙春园”更名为“清华园”。今清华大学校园包括最早的熙春园。

  近春园位于清华大学内,原为康熙皇帝熙春园的中心地带。道光二年(1822年)将该园划分东、西两部分,西部赐其皇四子奕詝(咸丰帝),改称“近春园”,典出宋代臧馀庆词作《感皇恩·消息近春来》:“消息近春来,东风还又。先代椒盘劝金斗。”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得以幸免。同治年重修圆明园,拆毁该园石料,运至圆明园。该园四面荷塘围绕,景色绮丽,这里便是朱自清先生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所描写的荷塘。1989年底,清华大学在近春园遗址建成近春楼。

  京城胡同嵌“春”字  诗情画意“春”常在

阳春胡同 户力平 摄影

  春雨胡同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南小街西侧,据《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载:该胡同北起新开路胡同,南止建国门内大街,东侧有春雨一条、春雨二条。清宣统时称“火神庙”,因胡同内有一座火神庙得名,民国时沿称,1949年后称“火神庙胡同”。火神庙供奉火官重黎,俗称火神、祝融、赤帝,人们期望通过对火神的崇拜来消弭火灾。因庙宇多为木质结构,容易遭受火灾,为避免火患,以五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之说,改称“春雨胡同”,意为以雨(水)降火。春雨一巷东起朝阳门南小街,南止南衣袍胡同。春雨二巷西起春雨胡同,东不通行。乾隆时称象鼻子胡同,宣统时称象鼻子坑。据传此地曾为皇宫养象之地,设有大象洗澡的水坑。1947年分称象鼻子前坑、中坑、后坑。1965年将象鼻子前坑、中坑改称春雨一巷,将后坑称春雨二巷,皆因西临春雨胡同得名。而今该胡同南段及春雨一条、春雨二条被拆迁,中、北段尚存。

  春松胡同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南小街东侧,据《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载:该胡同北起小雅宝胡同,南止盛芳胡同。1947年称“礼拜寺胡同”,因胡同内有一礼拜寺得名。1949年后称“礼拜寺”。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春松胡同”。其南口有法兴寺,建于明代,为正德年间权宦刘瑾家庙,以壁画闻名。2000年此地开发时采取部分落架迁建方式,将该庙由原址平行东移300米。而今随着该地区改造,胡同走向有所改变,分东西两段。东段北起小雅宝胡同,西段北起禄米仓胡同,南侧均至金宝街。

  阳春胡同位于东城区北河沿大街东侧,呈南北东西直角状,北起地安门东大街,西止东黄城根北街,曾称小苏州胡同。该胡同南面的大取灯胡同,清代有諴亲王府,即康熙皇帝最小的儿子胤祕府第,后降为贝勒府,到了同治年间降为贝子府,由此建筑规格“超标”,故将规模缩小,将北部房屋拆除,划归出去,渐成居民区,并形成小巷。据传有来自苏州的工匠居住于此,故称“小苏州胡同”。因长安街北侧南池子也有一个小苏州胡同,为了避免重名,将其改为“阳春胡同”。

  向春胡同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南小街,呈东西走向,东段曲折。东起北总布胡同,西止宝盖胡同。原称“小椿树胡同”,因胡同内多植椿树得名。1965年取向往春天之意,谐音为“向春胡同”。

  春风胡同位于西城区南部。据《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载:该胡同西起牛街,东至小寺街。清时称“王乡老胡同”。民国以后改称“王老师傅胡同”。“乡老”为回族特有称谓,凡热心清真寺事务的虔诚穆斯林均可以此称之。“老师傅”也是回族对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的统称。胡同由来,一说因前明时,王敬一(伊斯兰教掌教阿訇)居住于此得名。另说宋朝时,朝廷曾让一个王姓的阿訇掌管清真寺,因其居住在此而得名。1965年更名为“春风胡同”。1991年对这一地区进行改造,兴建了“春风小区”。

  万春胡同位于西城区中部偏南,西起广安门北顺城街,南至广安门内大街,因胡同南口有“万春堂”药铺得名。清同治年有山东杨姓郎中在此设“万春堂”药铺,坐堂行医。因其医术高超,不久便在南城小有名气,慕名求医者甚多,由此本无名的小巷,因药铺而称“万春堂夹道”,后称“万春胡同”。清末“万春堂”迁至内城,胡同之名沿用。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厢道路的改造和广安门立交桥的建成,该胡同消失,只剩下一棵古槐树,大致能寻到胡同所处位置。

  早春胡同位于丰台区南苑,三营门大街东侧。据《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载:该胡同南起东南大道,北至南苑东路。这里原有枣树和椿树,故名“枣椿胡同”。1949年后为书写方便,谐音为“早春胡同”,胡同两侧均为居民区。随着三营门地区改造,该胡同已消失。

      (来源:《北京晚报》2021年3月12日,第32版;作者:户力平;图片:原文配图)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