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北京中轴线 丨 一亩三分地 耤田享先农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2-05-09

  立夏时节农事忙,《国语·周语》云:“民之大事在农。”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极重农事,与之相关的礼仪颇多,先农坛即是为祭祀农耕文化的创始者神农氏而设。

  先农坛的耤田故事

  北京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并举行亲耕耤 [jí] 田典礼的地方。耤,音同藉,皇帝亲耕之意。作为重要的国家祭祀场所,北京先农坛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建至今,已经历经600多年的风雨。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坛庙建制“悉如南京旧制”,在京城中轴线南端,东建天坛,西建先农坛置耤田。他规定,历朝皇帝登基之初须行耕耤礼。这不仅奠定了北京先农坛祭祀的重要地位,也为亲耕礼仪的制度建设打下了关键基础。先农坛内设观耕台,观耕台前有农田一亩三分,这就是俗语“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代有着相对特殊的文化背景,因此祭祀先农的国家礼仪制度要比其他王朝更具自身特色。清王朝统治者遵循重农固本思想,在各个方面推广农业政策,自上而下地推广到全国各地,并下谕在各个行政区设立先农坛,以彰显国家对农业和先农之神的重视。

《亲耕图》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各地推广建先农坛

  雍正时期把耕耤礼的制度建设推到极致,成为一项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制度。雍正颁发了新修订的《三十六禾词》,并于雍正四年(1726年)向全国发出谕旨,颁发《嘉禾图》,同时诏令全国州县府卫所,“各择东郊官地洁净丰腴者,以四亩九分为耤田,即于耤田之后建先农坛”,守土官员须率属“按九卿制行耕耤礼”。

  雍正五年(1727年)以后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先农坛。国家图书馆藏有顺天府涿州房山县“鼎建先农坛碑碑文”拓片,详细记述了雍正七年该县建成先农坛及坛域的情况。关于全国各地先农坛的建制记载,在清代方志中随处可见,而且作为一方地名,至今仍保存在一些县市的街区名称中。

  祭祀先农行耕耤礼的推行,对推进地方的农业生产以及民俗民风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有两幅宫廷画描绘了雍正皇帝在先农坛的活动,其中《祭祀先农图》藏于故宫博物院,《亲耕图》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乾隆皇帝更加热衷亲行率耕,行耕耤礼次数为历代皇帝之冠,在位60年中有28次亲行耕耤。与此同时,他还坚持到丰泽园和圆明园的山高水长行演耕礼。乾隆留下了许多诗文与耤田有关,如乾隆十七年(1752年)三月耕耤礼后,写下:“司农京兆进犁鞭,黄道迎南直似弦。恭己倡民宜用慎,却思将事隔经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祭先农礼成后,又作诗一首:“栏辉白玉望耕台,帝耤今年礼倍该。恰值青郊一犁足,惠风和拂晓云开。”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他最后一次亲耕先农坛,亦留诗一首,可看作他对亲耕耤田的总结:“廿七承明祀,八旬近次年。及兹能执礼,于是尽心虔。兴谷功垂古,绥丰惠助天。”此次亲耕耤田礼成后,乾隆将这些御制诗文收录到了《劭农纪典》中。

《祭祀先农图》藏于故宫博物院

  耤田礼始于周天子

  耤田礼和祭先农都是为了强调农业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重要性,西汉开始,二者合而为一,先农坛与耤田紧密结合在一起,耤田享先农成为历代统治者遵行的一项传统农事。

  周朝人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周天子每年都会带领臣子和庶民在天子的耕田里躬亲耕作,并形成一套相应的礼仪——耤田礼。周天子的耤田礼被后世作为制度之始,因“帝耤千亩”,这块特殊的田地被后世称为“帝耤”或“千亩”,一直沿用至清亡。耤田礼,是孑遗至今的中华文明古礼之一,不仅缘起悠久,而且在后世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古代皇帝体恤民情的政治行为。

  据《国语·周语》记载:耤田礼当日,周天子携百官、庶人前往耤田。周天子执耜耕田,翻土一次,公卿百官翻土数依次增加三倍,最后由庶人耕完耤田。周天子与百官依次品尝牛、羊、猪三牲祭品,最终由庶人全部吃完。耕种结束后,周天子巡视农耕,并发布戒令,告诫百姓要协力耕种。典礼结束回宫后举行称为“劳酒”的宴饮活动,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全部参加陪侍。宴饮结束,耤田礼成。

  耤田礼的演变

  耤田礼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先后经历了周代的初创期、汉代的恢复期、三国至隋代的定型期、唐宋元三代的制度完善期,以及明清两代的集大成期。这其中,唐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礼仪程序,为后世所参照,并在明清时期发扬光大,最终将耤田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汉代是把“耤田礼”与“祭先农”合二为一的开端,这种礼仪形式发扬下去,逐渐合称为“耤田享先农”,三国至隋代时期形成大一统制国家新的耤田礼制度内容。唐代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制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时期,以典章制度汇编成《大唐开元礼》,将唐代自建立起至唐玄宗时期对耤田礼的考订与实施制度予以明确。宋元时期的耤田礼是在唐制基础上的延伸,丰富发展了耤田礼的各项规程,使其更加完善成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大一统专制国家政治文化最为光耀的时期,耤田享先农的礼仪,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完成了最终演化,成为皇权专制国家中高度程式化的一项重要典章内容。

  在以农立国的封建时代,历朝帝王都将农业置于重要地位,农事丰歉关系着经济兴衰,关系着一个王朝能否长治久安,因此皇帝每年在先农坛的亲耕活动就成为了国之表率,以此来显示朝廷提倡农事,关心民生。历史绵延,朝代更迭,在这一亩三分地上,不断上演着一幕幕恤农、悯农的故事,亦通过重农务耕的政策表现出治国理国的政治思想。北京先农坛耤田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的治国之本和悠久的重农传统,展现着数千年农业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与蓬勃发展。

  史说北京 丨 先农坛是怎样开放的?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美国第九营及十四营据守先农坛,一切亲耕农具取作柴薪,还将先农坛内的陈设、祭器、礼器及各种库存物品一律席卷而去,“殿宇祭器并皆罄尽”,坛内古树亦遭严重破坏。经过这次劫难,先农坛元气大伤。八国联军侵华以《辛丑条约》的签订结局,清朝被迫再次付给各国大量白银,再也没有实力对祭坛进行修缮。

  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烈火中覆亡,继起的民国政府设立内务部礼俗司管理清代坛庙,先农坛被礼俗司接管。尽管先农坛在战争中遭受了很大破坏,但因坛内林木葱郁、碧草如茵,并且向来为皇家独占,在普通群众心目中其神秘色彩仍然存在,故而前往游览观光者日众。1913年新年,古物保存所为纪念共和1周年,宣布天坛、先农坛开放10日,任人游览。

  1917年,北京京都市政公所将先农坛外墙拆毁,北部开辟为市场,南部开辟为“城南公园”,对公众开放。京都市政公所对旧有的建筑进行了维修,广植树木,使祭祀先农神的祭坛变成京城市民旅游观光的大众公园。园内植有桃树千余株,每逢盛开宛若艳云,更似锦霞,有“京城桃花第一处”的美誉。

  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规定“所有平市各坛庙及天然博物院以拨归北平市政府负责管理为妥”,次年初,内政部坛庙管理所更名为北平特别市政府坛庙管理事务所,开始对天坛、地坛、先农坛内的残破建筑进行修缮。20世纪30年代,政府将先农坛的东南角修建为体育场,原来规模颇为庞大的先农坛,就仅剩下核心部分的少量明清殿宇了。

  (来源:《北京日报》2022年5月5日,第11版;作者:任超,作者单位: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图片:原文配图)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