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 丨 春雷萌动万象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23-03-06

资料图 图片来源:“国家中医药局”学习强国号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古代称惊蛰为“二月节”,即二月的节气,它标志着二月仲春的开始。惊蛰一般在3月5—6日,2023年惊蛰交节是在3月6日4时29分2秒,这一时刻,太阳正好运行到黄经345°。

  “惊蛰”这个名字,表现的是生物对季节变化反应的一种物候现象:到了惊蛰时节,春气萌动,春雷开始震响,惊醒了蛰伏于地下或洞里越冬的小动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实际上昆虫类的小动物是听不到雷声的,天气变暖才是它们结束冬眠的原因。

  最早这个节气的名字叫“启蛰”,汉代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为“惊蛰”,这个名字更为响亮生动,一直流传下来。在现今的汉语文化圈中,日本仍使用“启蛰”的说法。在汉代初年,启蛰是排在雨水前面的,改为惊蛰后,人们将它同雨水调换了位置。可能是古人发现,正月就打雷太罕见了,所以将惊蛰移到了二月。

  古人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桃始华”即桃花开放;“仓庚”即黄鹂,黄鹂鸟开始鸣叫了;至于“鹰化为鸠”,古人认为,有些动物会“改头换面”,人们看到老鹰减少了,鸠(这里可能指布谷鸟)多起来,以为这些鸠是老鹰变化而来的。与惊蛰三候对应,在二十四花信风中,惊蛰期的花信风是一候桃花、二候棠棣、三候蔷薇。

  中国农民自古就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作春耕的开始。农谚称:“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2022年惊蛰的前一天是“春龙节”,即“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农历二月初二,黄昏后繁星初上,在旷野上向东望,会看到东方苍龙星座的龙角——明亮的角宿一冉冉升起,所以称“龙抬头”。中国北方有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古人认为,龙在天上主管云雨,龙一抬头,雨水就多了起来,这时不能误了农时,要及时播种,才能在秋后“大仓满,小仓流”。

  惊蛰这天,各地有一些独特的民俗活动。有些地方会举行除虫仪式,在害虫刚出来的时候就将其清除,以保庄稼丰收。在一些地区,全家会聚在一起吃“炒虫”,寓意消灭害虫、人畜安康,“炒虫”并不是炒真的虫,而是玉米、黄豆等。还有的地方,人们在这天手持燃烧的香条、艾草,熏家中四角、墙缝,以驱赶复苏的蛇、虫、鼠、蚁,去除霉味。

  旧时惊蛰还有吃梨的习俗,“梨”谐音“离”,吃梨象征着远离虫害。惊蛰节气,乍暖还寒,空气比较干,人容易口干舌燥,梨水分充足,有助于去火、润肺、止咳,因此惊蛰吃梨也符合养生之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3月4日,第9版;作者:王玉民,北京天文馆古观象台研究员;图片来源:“国家中医药局”学习强国号;原文有删改)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