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5-11-02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用古语“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勉励广大院士善养浩然正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良好道德风尚。
“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这句话出自西汉儒者扬雄的《法言·君子》。扬雄是西汉著名学者、思想家、文学家,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著名的辞赋家,有“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扬雄”之美誉。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提到“西蜀子云亭”,子云即为扬雄,将扬雄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可见刘禹锡对其评价之高。扬雄著作主要有《法言》《太玄》《方言》等,融汇了儒家和道家等思想,但以儒家思想为主。《法言》是其重要的思想论著,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

《法言》
扬雄少时好学,博览群书。因长于辞赋,被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召为门下吏,后经人引荐,被召入宫授给事黄门侍郎,于天禄阁修书。《汉书》称扬雄“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因而成就了他不追求显达、一心读书著述的人生。扬雄所处的时代是西汉由盛转衰之时,社会动荡不安。当时学者大都以阴阳家之言解释儒家经典,后逐渐演变成谶纬之学,邪说流行,儒学发展陷入危机。为弘扬儒家学说,扬雄作《法言》树立儒家权威,批驳其他学说和谶纬迷信,在当时社会很有影响。
《法言》是一部哲学著作,形式上类似语录。采用问答的形式阐述哲学思想,与《论语》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法”有准则和使物平直的意思,“法言”即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评判之言。全书分为学行、吾子、修身、问道、问神、问明、寡见、五百等共十三卷,每卷三十条左右,体现了扬雄对修身、天命、人性和历史发展等方面的思考和主张。
强调学以修身。扬雄认为“学行”对于个人修养非常重要,他在《法言》开篇《学行》中指出:“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学习的前提是择师入门,师者作为知识和道德的传授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向榜样学习,人的行为就端正,如果不学习就会走歪路邪路。同时,他对“学无益”的观点进行了反驳,细数不学习的危害,认为学习能够培养人的道德品行,进而成为圣人。学习的方法除了“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外,还要以圣人为标准来判断是非,以“习是”来“胜非”。
主张尊崇儒学。扬雄尊崇孔子儒家的伦理学说,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主张儒家伦理思想应为社会主流思想,人们须以儒家经典为标准,注重修身修德。他在《先知》中提出,“君子为国,张其纲纪,谨其教化。导之以仁,则下不相贼;莅之以廉,则下不相盗;临之以正,则下不相诈;修之以礼义,则下多德让。此君子所当学也”。扬雄在《学行》中表述学习的目的在于“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他还发出“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的感慨,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道,而不在于利,对当时儒生一味追求利禄进行严厉批评。在学习的内容上,扬雄提出“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他将圣人学说比作日月,将诸子比作众星,号召人们学习圣人的学说,不要学习那些所谓诸子贤人的学说。扬雄提倡继承弘扬儒学,重新确立儒学的权威。
认为人性善恶相混。扬雄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恶,关键在于“修”,培养人性中的善就成为善人,发展人性中的恶就成为恶人。人在本性上善和恶混杂,既非独善,亦非独恶,之所以后天表现出善或恶,是重视修善或是重视修恶所致,强调了后天的学习修养和教育对于人性发展的重要性。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而扬雄认为人性善恶混杂,进一步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达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
反对谶纬迷信。扬雄对当时社会上盛行的各种神仙方术、谶纬迷信等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他主张突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天下大事都是人通过主观努力并遵循天地之势而做成的,并没有所谓不可变的“天意”。扬雄反对方士巫术,否定人能成仙而长生不老之说,斥责修仙求长生的人是贪生者。他在《君子》中提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认为人有生必有死,是“自然之道”,不必关注神怪。扬雄反对神仙怪诞之说和各种迷信,认为谶纬迷信并不能前知后预,只是一种欺世惑众的说法,现实中根本没有“先知”者。扬雄主张:“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这里的“圣”既指儒家经典文本,也指理性精神,从而把“求真”确立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在两汉之际神学充斥的年代,他对谶纬迷信和神仙方术的批判难能可贵。
扬雄的求真精神与执着品格,不仅在当时独树一帜,更为后世儒者树立了典范。《法言》是扬雄晚年的著作,代表了他一生的思想精华。司马光亦推崇此书“少好此书,研精竭虑,历年已多”,因而花大量时间集注《法言》,并称扬雄为大儒。扬雄一生清廉自守,不求闻达,著述颇丰,因其勤奋为学、专心读书著述而被载入史册。
(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10月31日,第12版;作者:李萍;图片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