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学】多维发力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5-11-14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让文化遗产进一步接续传承,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推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与共同记忆,沉淀着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具有物质与非物质两种形态。物质文化遗产是凝固的史诗,其以建筑、器物等为载体,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技术成就等固化保存,是历史信息的物质化呈现。其直观呈现过往社会结构、工艺水平等内容,为后人理解历史提供了可触可感的实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传统的审美意趣与文化基因,通过技艺操作、艺术表演、仪式实践等,将“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融入我们的精神世界,塑造着我们的精神风貌。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辅相成,共同为中华文化传承体系提供重要支撑。推动综合保护,使二者交相辉映,有助于不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推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制度建设是保障。可立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实需求,结合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自特性,制定和完善具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各方保护职责。可以以全面系统的普查数据为基础,综合考量文化遗产的分布格局、核心价值及内在关联,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保护体系。

  创新驱动是引擎。以科技赋能保护,利用先进技术进行数字化记录、监测与保护,实现精准修复和实时预警,加强研发合作,攻关关键技术;创新利用方式,推动文旅融合,打造特色产品和线路;促进文创产业发展,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同时,借助新媒体拓展传播,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增强国际影响力。

  全民参与是源泉。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引导,针对不同文化遗产的不同特点,依托多样化传播载体与教育渠道,将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融入公众日常生活与国民教育体系,深化公众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认同,不断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与责任担当。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拓宽参与路径,优化组织管理,建立健全引导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积极性,广泛凝聚社会力量,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持续动力,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落地见效营造良好氛围。

  推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在全球化浪潮下,珍视文化瑰宝、推动其活态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让中华文脉绵延不绝、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坚实文化根基的关键之举。

  推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是守护民族精神的根基与纽带、激活历史文化生命力的重要路径。不少文化遗产的外在形象通过数字建模走进课堂,让历史上的工艺智慧可感可学;不少文化遗产借助文创设计、情景剧演绎,在当代焕发新生机;不少蕴藏在文化遗产中的理念融入研学体验,以其中的美学基因赋能现代设计,使文化遗产不再是陈列的标本,而是可参与、可互动的生活元素。活态传承让凝固的历史场景“活”起来,既让后人触摸祖先的生活轨迹、承接文明演进脉络,更让文化遗产在当代实践中持续生长。若忽视活态传承,人们便仅能远观历史遗存,难以真正理解其精神内核。推动活态传承,既是守护民族的根与魂,也是让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发展,让历史智慧融入当下,以活态形式见证历史、启迪后人。

  推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需要我们持续探索多元路径,让文化遗产中的哲学思想、审美范式与道德规范融入日常、浸润人心,在当代实践中赓续文脉,为文化繁荣兴盛提供深厚滋养,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11月14日,第7版;作者:洪向华、夏雪,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图片来源:]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