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发布时间:2024-09-07
编者按:一台好戏能够给人以抚慰心灵的温情与力量。在文化之都北京的剧场和演艺空间,各类戏曲、话剧、舞剧、儿童剧每天轮番上演。台上的戏精彩绝伦,台上的人光鲜亮丽,这都离不开幕后工作者的默默付出:编剧、舞美、化妆师、音响师…… 他们的“舞台”很小,他们的世界很大。幕后有哪些精彩瞬间?一起跟随千龙网记者的镜头,进入熟悉的剧场、陌生的后台,与幕后工作者面对面,来一场幕后探访之旅。
三拓旗剧团是一个以形体戏剧为主要创作及研究方向的剧团,说小不小,排演的戏剧作品超过40部,巡演足迹包括中国29个省市以及地区,国内演出超过千场,出访欧洲及东亚12个国家40多个城市,海外演出超过300场;说大不大,只有一间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办公室,不管去哪里演出,剧团道具可以塞在两大行李箱里,进可攻退可守。
由于剧团成员数量有限,在三拓旗创始人赵淼的要求下,成员都是“复合型人才”,身兼数职,制片人会做公众号,演员担任表演老师或是服化道,舞美设计要兼运营,连导演赵淼也被团员戏称“导演兼看门大爷”。记者眼前这位长得有些鬼马精灵的女孩,是三拓旗剧团的幕后主创曹璐,担任首席舞美设计师、木偶面具设计师,也是舞台总监,还做戏剧教师,自2021年起又有了新的身份——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的博士生。从三拓旗剧团《6:3》的舞美设计,《水生》的面具设计,到《行者无疆》的木偶设计,再到山下学堂多元表演课的教学,还有阿维尼翁戏剧节、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运营工作……在多重身份之间切换,曹璐收获了来自三拓旗大家庭的温馨和欢乐,也将自己的才华不遗余力地发挥出来。
面具和偶
服务于形体表演
“三拓旗的创作过程是,先把剧本或故事的表演框架排练完,再邀请舞美、灯光、服装、音乐设计师来进组看戏,再结合文本和表演进行设计构思。一轮一轮地排练表演框架,然后进行修改、删减增加。” 曹璐最初的观念是,舞美设计要有舞台痕迹,在台上要让观众直观地看到。但后来她意识到舞台美术的布景要与演员有机结合,给观众呈现舞台流动的画面。
形体面具戏《水生》是三拓旗剧团的代表作之一,2012年首演于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在编创过程中,曹璐加入了贵州傩戏的表演元素,“傩戏的表演形式很特殊,低垂着头顶着面具,这给我们很大启示。”在演出过程中,演员披着面纱,低垂着头顶着面具,衣服是布衣的青灰色,束袖束腿。伴随着铿锵的鼓点,且吟且舞,张弛有度,为观众留下很大的回味空间。曹璐认为,演员戴上面具后,身体更松弛,观众也会切入到一个表演的审美的假定意境中。
剧团的形体剧中常会用到偶,简单的可以是纸、风筝,复杂可以是个人型,都由演员来操作表演。曹璐谈到,偶创作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形体戏剧表演。比如她参与设计的舞台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没有使用小演员,而是以“偶戏”来还原松子的童年,这成了妙笔。布偶的童真感与人为操纵感,恰恰贴合松子被规训的童年。象征着童年的偶戏,与真人表演的成年区分开来,两个维度的叙事中,观众能看到历尽沧桑的成年松子不时回望童年的松子,构成一出舞台上的蒙太奇。
从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样式中获得灵感,“收藏”日常所见所闻,在创作时再调动“记忆素材库”,这些都帮助曹璐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
教学和运营
转换中寻求平衡
山下学堂多元表演课(木偶)教师是曹璐的另外一个身份,木偶课程一般为15至20节课,有一系列培训课程,先开始是一些形体游戏类培训,根据每个同学的特性再分组,一个班差不多分成4组。
“木偶剧是多元观念表演课的一部分,有助于激发学员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和学会真实地交流与配合。” 曹璐谈到,由于课程短,先给学员选定剧目,开始制作偶,要告诉学员用什么材质,比如是纸、塑料等,然后也给出大致样式,之后再与表演课的老师讨论,偶是否适合后面的表演,边做边排边讨论,再循环这个过程。偶的搭建、排演中有损坏,学员会进行加固或改良,直到最后进行偶剧汇报演出。学员们通过自由大胆的想象和极度专注的演出,为偶注入生命,在空间中创造了一个个神秘奇幻的世界。
从2012年开始,三拓旗剧团就经常参加阿维尼翁戏剧节和爱丁堡艺术节。在参加过程中,接触到更多国家的表演艺术团体,获得更多交流机会。这个时候,剧团就希望有个人冲在前面打前站,让小伙伴们没有后顾之忧。曹璐被导演赵淼当作演出项目经理,派出去“打头阵”,与戏剧节组委会和剧场对接,与国外剧团的接触中吸收建议和反馈,结识演出商邀约,让剧团走向国际市场。
三拓旗剧团一直在大剧场的市场化探索和小剧场形体剧的坚守中寻求平衡。导演赵淼坚持每年要做一部形体剧,在小剧场进行试验探索和表达,展现形体戏剧的可能性和延展性。
同样,“剧团的核心团员出于惯性不能只做一件事。”舞美设计师、木偶面具设计师、舞台总监、戏剧教师、项目经理……曹璐在不同身份之间切换,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在各种事务之间不断平衡的过程。(受访对象供图)
文/纪敬 视频/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