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红 胡均:以战略眼光着力推进大运河沿岸城市可持续发展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8-06

(编者配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运河是一项文化要素和自然要素共同构成的混合遗产,是由点、线、面共同构成的文化遗产廊道,是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共同构成的文化空间。 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卡塔尔多哈举行,从大会上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江苏、浙江、河南、安徽8个省级行政区和25个地级市58个遗产点,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淮北有幸成为这25个地市之一,这些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一一大运河沿岸城市,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历史,怎样让这部历史持续发展,以构建运河文化带为契机,打好运河城市这张“牌”,恐怕是这25个城市共同面临的挑战。

  一、精耕细作,深度挖掘运河城市的文化内涵

  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战略中,要认真贯彻习总书记“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淮北市柳孜运河遗址成为世界遗产点后,我市成立了 “淮北市隋唐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编辑会刊,汇集文史、考古、文献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调研,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了 “行走大运河”行动,致力于隋唐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出版了《淮北大运河文化丛书》《运河名城•淮北》《从“地下”走出的辉煌一一世界文化遗产视野下的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推开隋唐大运河史的一扇窗一一世界文化遗产点:柳孜运河遗址》等著作二十几部。近年来,淮北市的专家学者在工作之余、生活之余仍然在孜孜以求地不断学习、研究, 发表了一篇又一篇关于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研究的文章,他们用自己的学识从各个角度阐述着隋唐大运河文化。而25个城市中关于运河文化的研究文章、专著更是不胜枚举。正是因为有这些在各个领域不畏辛苦、不计报酬的工作者,从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地深度挖掘运河文化丰富内涵,大运河文化研究才能智慧涌流、熠熠生辉。

  二、拓展手段,加大运河城市运河文化的展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演讲时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怎样让文物活起来” ,笔者认为应该在柳孜运河遗址建设“柳孜运河遗址博物馆”。正如著名世界遗产保护专家郭旃说的:“柳孜运河遗址是隋唐运河通济渠段最具观瞻价值的考古现场,极具保护价值和申遗潜力,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护好遗址本体的前提下进行展示,让更多的人领略大运河的魅力和风采。” 

  目前,柳孜运河遗址周边的环境已经整治,道路畅通,下一步就是要在遗址区域建设遗址博物馆,围绕遗址去建设大遗址考古公园,通过构建 “点、线、面”相结合的展示利用体系,以已经考古发掘出的相关遗产点、 段为主要展示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运河古道剖面去建设。

  一是把好史料关,提高讲解员的文化素养和讲解能力,增强展陈说明和讲解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权威性。在科学发掘、资料整理、史实搜集过程中秉持着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言之有据,尤其是对各种遗迹现象的解释一定要有根有据,具有说服力,对于未研究完整的遗迹现象也要实事求是的说明情况,一旦有研究成果就要及时补充到讲解词中去,保持讲解系统的准确、完整、及时和权威。

  讲解员的培训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一篇好的讲解词一定需要一名优秀的讲解人员把它叙述出来,尤其是历史、考古方面的讲解词更需要讲解员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即时讲解能力,这就要在选拔讲解员时注重他们的文化素养,在工作中注重一些相关知识的吸收、注重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讲述好、解说好、宣传好、传承好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

  二是坚持展示形式与展示内容相得益彰,建立规划设计统一的展示、标识系统。围绕各个遗产展示点,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既有遗产点的实地展示、也有遗产点形成的动态、静态展示,又有在遗产点出土文物的实物展示,展示形式多样,展示内容丰富,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规范的展示和标识系统可以让游客在参观时感受到一种规范性、统一性、协调性。

  三是综合运用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AR智慧导览终端、微信公众号、 网站等新媒体传播形式,增强观赏性。博物馆的功能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收藏研究展示,转变为现在的教育普及和文化传播,博物馆承担了传播民族 文化的社会责任。如何将文化传播出去,这就不是简单的保管收藏、陈列展示、科学研究所能够做到的,如今的网络时代,人手一部手机,支付、 收款、旅游、阅读、查阅尽可在手机上实现,尤其是新型的AR智慧导览更加直观便捷,涵盖了人工解说的背后故事、输入编号的语音解说以及微信扫码的图片和视频,可以让观众将展品“拿”在手里多角度看,跟把玩一样逼真,这样才能让游客愿意到博物馆去看、去学习。

  四是增加观众互动区域,开发青少年教育课堂,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博物馆内厚重的历史文化、艰涩的器物名称、晦涩的器物描述很难让普通观众理解,更遑论青少年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博物馆人就要开动脑筋、不断创新,敢于使用新技术、新理念,组织专业团队开发让青少年乐于参与的活动,寓教于乐,将历史文化融于游戏中、将文化传播融于活动中,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提高参观者的兴趣,提升参观效果,让更多的人愿意到博物馆来、愿意到文化遗产点去,扩大博物馆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三、搭建平台,加强运河城市横向的文化融合

  运河城市之间应该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横向文化融合,才能使中国大运河文化得到深入发展,才能使运河城市得到持续发展。

  (一) 整合运河城市的文化资源

  加强大运河遗址沿线文物、史料的征集工作,整合各地的运河研究中心、运河文化研究会等相关研究机构,将各地关于运河文化的研究、保护、 开发、利用、申遗等影像、文本资料汇总保存,形成资料库,便于运河城市的专家学者和其他爱好者查阅、引用。

  (二) 建设运河文化数字博物馆

  在建立的资料库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普及的发展趋势,打造运河文化数字博物馆,分为学术研究、文化动态、城市旅游、精品陈列,链接各个运河城市博物馆,建立运河城市智慧系统。

  (三) 定期召开运河城市文化论坛

  25个城市应该轮流定期召开运河文化研讨会,编撰《世界文化遗产点 一中国大运河研究大事记》,及时更新、分享、搜集运河城市的文化研究成果,深入挖掘大运河蕴含的思想和时代价值。

  四、借势发力,加快运河城市文化旅游的发展

  有专家说:“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有时文化新很强的经济事业。”隋唐大运河曾经是流淌在淮北大地上的母亲河,保护好、传承好、 利用好和发展好运河文化遗产,是我们当代人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我市深挖内涵,在点上做精,在线上出彩,着力打造淮北隋唐运河文化旅游品牌,连接柳孜运河遗址博物馆(遗址点)一一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展示点)一一隋唐运河古镇(体验点)三“点”成“线”,在“遗址点”沿着运河古道寻找湮没在地下大运河,在“展示点”观赏精美瓷器领略大运河昔日的辉煌,在“体验点”享受风土人情体验穿越时空的隋唐盛世,既了解了运河文化、还观赏了运河瓷器、又畅游了运河古镇,可谓集学习、休闲为一体的视觉盛宴。在开通“运河游”的同时,我们还精心推出“工业旅游”“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体育休闲旅游”等一系列特色旅游,将淮北地区境内的各个旅游点成线、成面,向外辐射。

  25个运河城市中不乏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到北京旅游,您知道故宫、天安门、国家博物馆、圆明园,但是您知道在哪游运河吗?是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了,25个城市为世界遗产点,怎样构建运河城市的旅游体系, 这就需要我们运河城市因地制宜,坚持各城市的历史传统、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发挥各运河城市的区位优势,将运河文化遗产和各个运河城市历史风貌在经济、旅游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得到妥善的保存和延续。

  就后申遗时代的中国大运河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以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运河本体研究,加大考古力度,发挥跨科学优势,构建运河学科体系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运河文化精神传承弘扬的力度,扩 大运河城市的横向联系,构建运河城市旅游体系,借力“一带一路”使大运河再一次焕发生机。

 

  作者:闫红 胡均,淮北市博物馆。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河南段)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