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卫华:运河排工印象记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11-21

大运河淮安段(图片来源于快拍快拍网)

  上个世纪,在江苏淮安里运河的越秀桥到清隆桥之间的运河东岸,有一个单位,叫淮阴地区木材公司。它虽然在京杭运河的发展变迁中早已销声匿迹,但老淮安人不会忘记,它曾为淮阴的工业建筑用材和城乡经济的发展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年,在木材公司办公楼前的里运河边,有一数百平方米的水域,漂浮着大量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圆木。不要小看这些圆木,它可是排工们千里迢迢从长江运来的。排工,就是运木排的工人,正是当年和他们的零距离接触,才让我真正体会到这一群体的艰辛与不易。

  由于当年的淮阴、扬州、徐州等地的木材,基本都来自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北、江西、安徽等地的山区,经过长江放排,再转入运河运送到淮阴一带。因此,京杭运河成了南排北运的重要通道。而运输木排,得靠排工。对于这一职业,一般人不敢涉足。能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均是胆大心细、敢于吃苦的人。

  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经为一案件的外调,跟随排工们一块经历了在大运河上的两天一夜。木排是从南京的下关码头起运的,由于长江很宽,木排在拖轮的牵引下顺流而下,很顺利地就到达了扬州境内的大运河口。

  进入京杭大运河,排工们才真正进入到“战斗”的状态。由于运河来往船舶较多,为避免碰撞,排工们总是拿着竹镐在木排上不停地前奔后跑,左冲右突。此情此景,让我真切感受到那挥舞竹篙的镜头在大运河上是多么的威武和雄壮。因为木排无舵,随着水流来回漂荡,稍有疏忽就会撞上交汇的船舶,所以,这时就全靠排工们的经验和技术。木排在拖轮的牵引和排工们的操作下,很快就来到了运河上的第一个关卡——邗江县的施桥船闸。进出船闸也是一个技术活。因进闸时,航道突然变窄,拖轮和木排之间的缆绳又要断开,所以,失去牵引力的木排全靠排工们用力才能准确地进入狭窄的船闸;出闸时,又是排工们一番紧张的忙碌,才能让拖轮和木排重新组合,在大运河上继续航行。

  木排在运河上如运到淮阴,沿途要经过三道船闸,200多公里,如果运到徐州则要经过十到船闸,400多公里。可想而知,排工们的劳动和付出是多么的艰难和辛苦。当我问道他们的收入时,得到的回答是:“一趟运排结束,也就大几十元。”再看他们的衣食住行,是最简单不过了。衣,单衣薄裳,不少时候都穿着雨衣,当问到为何总穿雨衣时,得到的回答:“一是挡寒,二是遇到下雨时不用躲避。”不过木排上也无处躲避。食,玉米面稀饭及窝头加咸菜。我在排上的几天,得到了排工们的特别照顾,吃了一顿米饭和咸肉加上两顿大米稀饭,我想这定是他们难得吃到的大餐。因木排航行中不好靠岸,吃的东西都是排工们在地头准备好的。住,芦席搭的三角窝棚,里面铺着稻草,发黑的被褥散放其中,窝棚里每次也只能睡上三人,其他人只能坚守在木排上作业。八个组合,近百米的木排上,就两个窝棚,十多人的排工队伍,每次是轮流休息和值班,如遇上紧急情况,像过闸、转弯和航行到运河狭窄处,排工们都会全部出动,确保木排航行的安全。

  其实,一到夜间航行,排工们反而没有睡觉的习惯,一个个瞪大了眼睛,注视着前方的船队和单放(船)。为了航行安全,在没有任何信号灯的情况下,每个木排上都点着一盏马灯,时刻提醒前方的船舶注意安全。

  这就是当年运河排工生活、工作的真实写照。如今,京杭运河上已不见木排的航行,和排工们的身影。但运河不会忘记,在它发展的历史史册上,还有运河排工的一页。

 

      作者:申卫华,江苏省淮安市。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