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元泉:贺循与浙东运河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6-01

   浙东运河又名西兴运河、杭甬运河,它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长239公里。其中,自萧山西兴至上虞曹娥江一段,以绍兴古城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始凿于先秦越国时期,称“山阴故水道”;西段于晋惠帝年间,由贺循在会稽任内修凿,名“西兴运河”。

  贺循(260—319年 ),字彦先,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两晋时期名臣。初任五官掾、阳羡县令、武康县令、太子舍人等职,在地方颇有政绩。历官吴国内史、军谘祭酒、太常等职,对朝廷礼仪多有补助。《晋书·贺循传》称其“德量邃茂,才鉴清远”,为政以宽惠著称。他学识渊博,“善属文、博览众书,尤精礼传”,也是东晋著名的学者。由他撰写的《会稽记》是绍兴最早的地方志名著之一。另又着有《石篑山记》《表服谱》《表服要记》及文集二十卷。

  贺循在会稽内史任上,做了一件功在当世、泽被千秋的大好事,那就是组织民力疏凿西兴运河。贺循世居山阴,熟悉故地地理。自马臻筑建鉴湖后,山会平原基本水旱无虞,人民安居乐业,生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水上运输亦日见发达。但是,山会平原水道多为南北流向,东西不得贯通。贺循决定疏凿一条东西走向的水道,以方便山会平原水路交通,促进物流和经济发展。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浙江段)作品选登

  贺循比画规划,考察地形,发动民众,开凿一条人工运河。永嘉元年(307),一条东起山阴郡城,经柯桥、钱清,西至钱塘江边西陵(今萧山西兴)的西陵运河(五代吴越国时,西陵改名西兴,西陵运河改称西兴运河)全线疏凿开通。运河全长92里,其中山阴段50里,永兴(今萧山)段42里。后又组织民众修治与此相连接的其他河道,形成了纵横交织的水网,使原来各河道能互相流通,调节水位,保证了农田灌溉之需要。不仅改善了会稽郡的水环境,提高了鉴湖的水利功能,给人以灌溉、舟楫、养殖、渔业之利。西兴运河通过郡城东部的都赐堰(南宋后叫都赐门),进入鉴湖,既可使鉴湖和稽北丘陵的任何一个山麓冲积扇的港埠通航,也可沿鉴湖到达曹娥江边,实际沟通了钱塘江和曹娥江两条河流。后来,西兴运河又东连曹娥江,并越过曹娥江与上虞江、姚江、甬江等连同,直达宁波,史称浙东运河。浙东运河是横贯浙北的一条重要主干水道。到隋朝,在京杭运河开凿以后,浙东运河又与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连通,经浙东运河可直上京津诸地,并可通达全国各地。

  西兴运河的疏凿,不仅能有效地调节山会平原的水位,更好地保证农田灌溉,进一步改善水环境,提高了鉴湖的水利功能,而且使山会平原最终形成了纵横交织的水网,大大方便了水上交通。“江道万里,通涉五州,朝贡商旅之所往来也”。西兴运河在给人以灌溉、舟楫、养殖、渔业之利的同时,也为整个浙东的交通、物流、军事提供了便利。2013年5月,浙东运河被纳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大运河项目的一部分。贺循开通西兴运河的历史功绩也永著史册。

      作者:马元泉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浙江段)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