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平:唐宋诗词中的运河与淮安(下)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5-25

  汴淮口与末口之间,以200多里淮河相连。其中淮河南岸,在今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附近,有一座淮阴城,上联泗州,下接楚州。早在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火楚后,就在此设置了淮阴县。隋初,淮阴一度并入山阳。后随着大运河的贯通,位于运河要道的淮阴地位重显,至唐干封二年(667)复置,为“江海通津,淮楚巨防,弥越走蜀,会闽驿吴;《七发》枚乘之丘,‘三杰’楚王之窟;胜引飞辔,商旅接舻。“

  唐宋时的淮阴,虽不及泗、楚二州繁华,却也是区域性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陈羽《宿淮阴县作》:

秋灯点点淮阴市,楚客联樯宿淮水。

夜深风起鱼鳖腥,韩信祠堂明月里。

  项斯《夜泊淮阴》:

夜入楚家烟,烟中人未眠。

望来淮岸尽,坐到酒楼前。

灯影半临水,筝声多在船。

乘流向东去,别此易经年。

  都是描与当时的淮阴市井繁华、船桅如林的佳作。

      刘禹锡更有《淮阴行五首》,“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 “烟波与春草,千里同一色”,道尽淮阴的盛况和淮河两岸的水乡风光。

  淮阴以北、与淮阴隔河相望的是泗口,为发源于鲁南、一路逶迤南下的泗水汇入淮河之口。隋代大运河开凿之前,泗水是中原地区和江淮之间的主要水运航道。通济渠凿通后,因其通航条件优越,成为主要水运航道,但泗水仍是民间往来的通道之一。

  李绅《入泗口》: 

洪河一派清淮接,堤草芦花万里秋。

烟树寂寥分楚泽,海云明灭满扬州。

望深江汉连天远,思起乡闾满眼愁。

惆怅路岐真此处,夕阳西没水东流。

  描写的就是沿泗水南下、经山泗口入淮的所见所感。

      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更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道出汴水、泗水是当时并行不悖的两条航道。

  淮阴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人至此,多有凭用叹之作。

  李白《淮阴书怀寄王宗成》:

沙墩至梁苑,二十五长亭。大舶夹双橹,中流鹅鹳鸣。

云天扫空碧,川岳涵馀清。飞凫从西来,适与佳兴并。

眷言王乔舄,婉娈故人情。复此亲懿会,而增交道荣。

沿洄且不定,飘忽怅徂征。暝投淮阴宿,欣得漂母迎。

斗酒烹黄鸡,一餐感素诚。予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

有德必报之,千金耻为轻。缅书羁孤意,远寄棹歌声。

  诗人不仅遇到了像王子乔那样仙风道骨的友人,还得到了像漂母一样古道热肠的老妇人的真情款待,不由得把自己也比作了韩信。此外,崔国辅《漂母岸》、刘长卿《经漂母墓》、刘禹锡《韩信庙》、韩琦《韩侯祠》、梅尧臣《淮阴》都是经由淮阴时的怀古之作。

  唐宋时期,汴淮口与末口之间的淮河航道通行并不容易。

  白居易《渡淮》诗曰:

淮水东南阔,无风渡亦难。孤烟生乍直,远树望多圆。

春浪棹声急,夕阳帆影残。清流宜映月,今夜重吟看。

  风平浪静时尚且不容易通过,更何况风浪大的时候呢?许浑就曾在淮阴阻风,不得前行,只能赋诗《淮阴阻风寄呈楚州韦中丞》,聊以打发时光。

  苏轼《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

风浪忽如此,吾行欲安归。挂帆却西迈,此计未为非。

洪泽三十里,安流去如飞。居民见我还,劳问亦依依。

携酒就船卖,此意厚莫违。 醒来夜已半,岸木声向微。

明日淮阴市,白鱼能许肥。 我行无南北,适意乃所祈。

何劳弄澎湃,终夜摇窗扉。妻孥莫忧色,更有箧中衣。

  既然风大不能行,那就只管喝酒好了,说不定明日到了淮阴,白鱼会更肥呢。

  普通人在淮河受阻无所谓,多等几天便是了。漕粮运输却不能等。北宋王朝建立后,冗官冗兵,对运河漕运需求量大增,最高时一度达到每年 800余万石,位居中国古代社会之首。雍熙年间(981一987)为避楚州以北的淮河山阳湾“风涛覆溺”之险,淮南转运使乔维岳开沙河,“自楚州至淮阴,凡六十里。”淮阴磨盘口成为新的入淮口,其附近很快兴起了磨盘镇(今淮安市清江浦区淮阴船阐附近)。

  杨万里《过磨盘得风挂帆》:

 

两岸黄旗小队兵,新晴皈路马蹄轻。

全番长笛横腰鼓,一曲春风出塞声。

鹊噪鸦啼俱喜色,船轻风须更兼程。

却思两日淮河浪,心悸魂惊尚未平。

  明显感觉到,从磨盘口出入淮河,“船轻风须”,比之前容易多了,但回想起之前在淮河行的经历,还是令人心悸。

  嘉佑年间(1056一1063),开洪泽新河,自淮阴磨盘口至洪泽镇(今己沦入淮安市洪泽区以西洪泽湖中);元丰六年(1083〕,开龟山运河,自盱眙龟山(今淮安市洪泽区老子山镇龟山村附近)至洪泽镇。这样,南来的船只就可以经由沙河、洪泽新河、龟山运河,在距离汴淮口仅30里的盱眙东北龟山脚下入淮,大大减少了淮河航行的风险。洪泽、龟山也因为新运道的开辟兴盛起来。不过,淮河航道也并未完全废弃。

  杨万里《至洪泽》:

 

今宵合过山阳驿,泊船问来是洪泽。

都梁到此只一程,却费一霄兼两日。

政缘夜来到渎头,打头风起浪不休。

舟人相贺已入港,不怕淮河更风浪。

老夫摇手且低声,惊心犹恐淮神听。

急呼津吏催开闸,津吏叉手不敢答。

早潮已落水入淮,晚潮未来闸不开。

紬问晚潮何时来,更待玉虫缀金钗。

       如此艰难的航行,应该走的还是淮河。

  唐宋时期是淮安历史上的第一次繁盛时期,大运河的贯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四段运河构成了辐射当时政治、经济两大中心的庞杂水运网。其中,通济渠、邗沟两段运河,以及沟通这两段运河的200多里淮河,均流经今淮安市域范围内,带动了古代淮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地位的大幅上升,为明清时期淮安臻于古典式繁荣的巅峰奠定了坚实基础。唐宋时期又是中国古代诗词发展的高峰期,作为全国主要交通大动脉的大运河以及运河流经的重要节点区域,必然在当时的诗词创作中有各种各样的反映。今天的淮安,在上百首唐宋诗词中留下了生动鲜明的印记,清晰地勾勒出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的丰富画面,使我们更好地感知历史、把握现在、创造未来。

  作者:刘志平,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河南段)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