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其他人文历史景观(下)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1-08-13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具有多元的自然生态系统与历史文化属性,在人文领域内,既有世界文化遗产,也有国家级、市级与区级等各级文保单位400余处。在文化种类上,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既有皇家文化、宗教文化、城市文化、乡村文化、民间文化,也有以香山双清别墅与来青轩等为载体的红色文化。此前,我们对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内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北京西周燕国都城遗址、香山公园、颐和园、静明园、圆明园遗址、西山八大处、双清别墅与来青轩等革命旧址、宛平县抗日战争遗址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9处规模较大、建筑集中的人文景观进行了单独分篇介绍。现对云居寺、潭柘寺、戒台寺、碧云寺、卧佛寺、妙峰山惠济祠、九龙山金陵遗址、景泰陵、爨下底村9处相对分散的人文历史景观分上、下两集为大家集中介绍。

  卧佛寺。卧佛寺位于北京植物园内,是大乘佛教唐代禅宗的皇家寺庙,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雍正皇帝称其为“入山第一胜境”、“西山兰若之冠”。据传说,唐贞观十九年,玄奘法师从印度带着大量经书和佛像回到长安城,唐太宗李世民率领数万僧众出城迎接,盛况空前。此后,中国掀起修建寺院的高潮,有人在今天的北京西郊修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兜率寺”,这座寺院就是卧佛寺的前身。

  据文献记载,卧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寺内原有檀香木卧佛一尊。兜率寺曾更名昭孝寺、洪庆寺、永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后,赐名“十方普觉寺”,由于寺内供奉铜卧佛一尊,故俗称卧佛寺。该寺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卧佛寺建筑群是中国佛寺早期的一种布局方法,沿袭唐代伽蓝七堂的法式,这种平面布局在北京非常少见。卧佛寺有五大景观与众不同,即半月池、古蜡梅、古银杏、十八罗汉和卧佛。

  妙峰山惠济祠。惠济祠(又称娘娘庙),位于妙峰山主峰的台地一隅。依金顶地形,偏向东南,面对北京城。

  惠济祠以山门殿充当庙门,有殿院、拜台、正殿和东西配殿。殿后原来的白衣大士殿被改成后墙和门字形长廊,与东西两侧配殿构成娘娘庙殿堂。主要建筑包括山门殿、正殿、地藏殿、药王殿、观音殿、月老殿、财神殿和王三奶奶殿。此外,还有庙外建筑回香阁。庙外过去还有喜神殿、东岳庙、关帝庙、法雨寺等建筑。

  1993年恢复庙会,对庙堂布置有所调整,把喜神殿迁入庙内。妙峰山惠济祠数受皇封御宠,清嘉庆皇帝笔御题“敕建惠妙峰山云海济祠”石额。

  九龙山金陵遗址。金陵遗址位于房山区车场村至龙门口一带的云峰山下,距市区48公里。云峰山又称九龙山,因其有九条山脊如九龙奔腾而得名。

  金陵原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公元1153年建都燕京(北京)后,于1155年迁来太祖睿陵和太宗陵。在云峰山脚下,修建了北京地区第一个皇家陵园。1156年又迁来始祖等10个帝陵。后熙宗、世宗、章宗、睿宗、显宗等也陆续葬于此地,金陵故此得名。陵区内还葬有皇子及重要大臣的“诸王兆域”。

  1985年,文物部门开始对金陵遗址调查和试发掘,已发现石雕、碑记、御路和建筑构件、遗址等大量宝贵文物。

  景泰陵。景帝即明代第七代帝王朱祁钰。“土木之变”英宗朱祁镇被俘,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兵部侍郎于谦议立朱祁镇之弟,朱祁钰为皇帝,即景泰帝。

  "夺门之变"后,朱祁珏被废,不久既去世,英宗不承认他的皇帝身份,以亲王礼葬于京西金山口,而这里本是明代亲王和嫔妃的墓园。英宗朱祁镇死后,宪宗朱见琛即位,为于谦平了反,追复了景泰年号,并将陵墓扩建为皇陵。按制建有享殿、神库、神橱、内宫房等。嘉靖皇帝在位时,又加扩建,增高体制,将原绿色琉璃瓦换为黄色。清代乾隆年间曾立碑刻石,碑亭中之石碑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立。碑南面刻《大明恭俭康定景皇帝之陵》。碑亭后黄瓦硬山陵恩殿三间,后为宝城。该组建筑虽为皇帝陵,但规制比十三陵中之陵寝均简陋,规模也小得多。

  清朝末期此陵已残破,1979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泰陵经修整后,碑亭、陵恩殿、宝顶等逐步修复。

  爨底下村。爨底下村,因在明代“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下方得名。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解放前属宛平县八区,现属斋堂镇所辖。距京90公里,海拔650米,村域面积5.3平方公里,清水河流域,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1℃,自然植被良好,适合养羊,养蜜蜂。

  全村现有人口29户,93人,土地280亩全村院落74个,房屋689间。大部分为清后期所建(少量建于民国时期)的四合院、三合院。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村上、村下被一条长200米,最高处20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的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条通道惯穿上下,而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

  爨底下村2003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区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著名的专家哲文先生讲:爨底下古山村是一颗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它蕴含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内涵,就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来说,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也属于珍贵之列,公之于世,功莫大焉。

  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颇具特色,门楼等级严格,门墩雕刻精美,砖雕影壁独具匠心,壁画楹联比比皆示。爨底下村属清水河流域,绿树成荫,村后1.2公里处,有古道“一线天”。这里至今居住的依旧是清一色的韩氏家族。“爨”原意有灶的意思,当年在建这个山村时,主人为其取名“爨底下”,意为躲避严寒,或许有避难之意,观景寓意,让人大有世外桃源之感。

      (人文之光网综合整理,信息来源于北京旅游网等,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