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考古 重现中国

来源:《北京晚报》  发布时间:2021-10-15

《考古一百年  重现中国》杨泓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考古界前辈杨泓先生所著《考古一百年  重现中国》一书,是一部通过考古发现,讲述古代文明的著作,洋洋三十万言,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应该说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即便对我这样一个稍有些文物考古浅薄知识的人来说,也读之不忍释卷。

  我们常说,大专家写通俗读物 ,“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我看也未必尽然,或可说 是“ 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不是所有具备深厚学术功底的学者都能写好普通读者都能读得懂,读得进去的著作,这并非是容易的事。杨泓先生今年已经86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美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著名的美术考古专家。以杨先生的年龄和身份撰写这样的通俗读物,在学术界是不多的。

  《考古一百年  重现中国》共分八章,通过百年考古,从“史前期的文明曙光”,到商周、春秋战国、秦代、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直至宋代,十分系统地分述了中古以前各个时期的历史文明,通过考古发掘的石器、陶器、青铜器、金银器、瓷器,乃至古建筑、壁画、器物、绘画等的实物,非常生动地展现了数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文明,言之有物,物以证言,使读者读得懂,看得明,有着很强的亲切感。

  这部读物虽然不是学术著作,但又无不体现着杨先生深厚的学养和鲜明的学术观点,对于普通读者困惑的问题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例如各个不同时期的思想与时尚,追求与崇拜,都与文物有着直接的联系,无不体现着文物美学的追求。有些问题虽然并没有展开谈,没有尽行学术性探讨,但却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物质文明,是循序渐进的,没有前者,就没有后来,读这本著作有着强烈的历史贯通感,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不能割裂开来的。

  文物与考古,对许多普通人来说,似乎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觉得是与现实生活和现代知识十分遥远的,但是《考古一百年  重现中国》一书却会让读者从陌生走入佳境,拉近普通读者与历史和文明的距离,启迪和引领你去探索,展开你思考的空间。

  全书的插图虽然门类众多,看似并无关联,但是却又无不表达着中国历史文明的脉络。例如魏晋南北朝文明一章,由于多民族的纷争和难以梳理的脉络,是不容易系统表述的。但是每一小节的分述都有着鲜明的立意。如“拓跋鲜卑的足迹”,就言简意赅地梳理了北方少数民族文明的脉络。而“春风又绿江南岸”则又从南朝的瓷业和石刻印证了南朝汉族文化的兴盛。再如第一章蟠伏的巨龙,杨先生在各节中分别使用了“篝火燃烧起来了”,“弓箭的颂歌”,“陶轮旋转的魔力”,“天涯处处有芳草”。在第八章中“追求享乐的市民生活”,“北方不是无文明的荒漠”等这样的标题,都是很贴切而警人的标题,非常适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最令我钦佩的是杨先生的文字,这与他学术著作的文字是大相径庭的,不仅毫无学术气,反而从小标题的设定到字里行间的叙述,都非常时尚,不但从题目上十分吸引人们的阅读感。甚至可以说是很时尚的,但是读来绝对没有哗众取宠的意味。或许,你能沿着他的思路发挥更多的想象,完全跳出了通常文物考古介绍文字的窠臼。

  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中国中古以前的文明史,却又没有教科书那样的枯燥,读来是十分引人入胜的。厚积薄发,深入浅出,是显而易见的撰写特色。

  86岁的杨泓先生的家国情怀,无处不在地流露在字里行间,考古一百年所展示的文物,生动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瑰丽的物质文明,也更深层次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考古折射的文明,让我们感到“祖国”这个词竟如此厚重。

  正如杨先生在结束语中所说:

  十分明显,一切炎黄子孙都不应该不了解我们古代文明的光辉轨迹,但是它不是我们可以盲目骄傲的资本,只能是激励奋发的动力。如果通过这本力图重新描画出中国古代文明光辉轨迹的小册子,能够达到上述目的,那是作者所企望的。

  杨先生谦逊地将这本近30万言,327幅彩图的图书称之为“小册子”,其实,这绝对是一部别开生面的通俗巨著。

  热爱祖国,绝对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璀璨的物质文明,有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创造力。通过这本著作,非常生动地而有说服力地得到证实,我想,《考古一百年  重现中国》应该是一本真正的爱国主义教材,也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来源:《北京晚报》2021年10月13日,第26版;作者:赵珩;图片:原文配图;原标题:考古折射出的文明,让我们感到“祖国”这个词竟如此厚重——百年考古 重现中国)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