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立传

来源:《北京晚报》  发布时间:2021-01-22

       “在面对敦煌的735个洞窟、2000座彩塑、45000平方米壁画时,你没法不心灵震颤。在深入地了解了这位‘守护神’的‘九十春秋’后,你也没法不为他的一生所歌哭所涕泣。”2021年1月12日,叶文玲长篇报告文学《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一同怀念这位用一生守护敦煌的艺术家。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 叶文玲 浙江人民出版社

  常书鸿,与张大千、徐悲鸿同时代的著名画家。1936年,他毅然放弃在法国的优越生活和稳定的绘画创作环境,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带领工作人员在荒芜凋敝、飞沙扬砾、物资匮乏、交通闭塞、陋屋斗室、无水无电的艰苦条件下,筚路蓝缕,开创基业。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成立,他是第一任所长。此后半个世纪,他坚守敦煌,以苦行僧般的坚忍与执着,为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和传播作出了无以替代的贡献。正是在常书鸿的带领下,有组织、有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得以展开,使敦煌结束了400多年来无人管理、无人修缮、无人研究的状态,得到了抢救式的保护。以至于后人称道,在某种程度上,是常书鸿决定了今天敦煌的这般模样。

  在敦煌,常书鸿经历的是缺衣少食、经费不足和家庭的巨大变动,收获的是精神上的充实和升华,最终留下的,是一个无与伦比、再难复刻的敦煌。为了把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传达给更多人,作家叶文玲历时多年,精心创作了《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为写作此书,叶文玲曾六次前往敦煌,与常书鸿先生及其家人、友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这是一部启迪心智、温润心灵、文质兼美的现实题材文学作品。与会专家读完本书,纷纷表示为常书鸿先生的敦煌一生所触动。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认为,对敦煌的守护,对敦煌的整理发掘的工作远远没有结束,常书鸿先生身上恰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高洁的人格和人品。书里说,只要有人见到常书鸿,常书鸿就说:“你一定要去敦煌。你去过敦煌吗?没有,那你一定要去。你去过敦煌吗?我去过。那你还得再去。”常书鸿的守护让我们看到敦煌涉及的面很广,我们从中能发现很多生长性的元素,然后把它创作到当代的艺术门类里面。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说,这本传记把常书鸿守护敦煌的过程当中,对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文化的理解、珍惜,都表现得非常充分。常书鸿本身是一个取得很多成绩的一个画家,他从杭州走到巴黎,已经在巴黎绘画界崭露头角,受到关注。他本来可以在那个地方沿着他自己的绘画道路不断向前走,成为一个大师。但是恰恰在这个时候,他在巴黎街头看见了《敦煌石窟图录》,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当他看到这个图录之后,他一下就激动、彻夜未眠。教育部希望他回国时他还在犹豫,但是他看到这个图录之后他立刻决定要到敦煌去。这种人生的选择既反映了敦煌艺术的巨大魅力,也反映了常书鸿本身对艺术的敬重,对艺术的魔力感染下的不顾一切奔向艺术的精神追求,所以他放弃了巴黎的优渥生活,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国内。没想到回国以后,正赶上抗日战争,当他一进满洲里就受到了侮辱,受到了日本人的盘查。逃难到了贵州,大火把他的作品都烧掉,只剩下了在巴黎获奖的几个证书,还有获奖的奖牌,后来又到了重庆。当他要成立敦煌艺术研究院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经历千辛万苦到了敦煌。“《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是围绕着常书鸿的人生写敦煌,感受敦煌,感受历史,感受当时社会的变乱,感受人的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

  本书最特别的读者,常书鸿先生之女、著名画家常沙娜女士还特意通过视频,表达对本书出版的谢意:“我今年已经九十岁了,父亲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我们尊敬他,怀念他。看了这本书,我很受感动。为了完成这部作品,文玲对我父亲的一生做了很多的研究和探索,花了很多的工夫和心血。这本书是我所看到的详尽、完整、可信的关于我父亲的传记作品。通过这本书,如果能促进下一代人对敦煌艺术的了解和喜爱,使我们的文化、艺术的瑰宝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包括我们老前辈对祖国和文化的这种热爱精神,是一件非常重要和非常好的事。

      (来源:《北京晚报》2021年1月15日,第26版;配图:原文配图)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