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岁时节日饮食及活动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1-10-13

  俗言“北京人讲究”,是说北京人习俗礼仪多。老北京习俗众多,且规制森严,一方面与其都城的政治地位有关;同时,当与北京五方杂处、居民结构复杂有关。

  节令活动与饮食

  传统农业社会中,居民最为重视的当属各种节日。在这一日,饮食考究,活动丰富,是北京城市居民重要的生活方式和趣味,是本地区饮食及休闲文化的重要体现。

春节街市

  春节。中国传统节日当中,属春节最为隆重和热闹。春节,俗称“过年”,旧称“正旦节”。与其他地区一样,北京春节的节日活动内容大致一样,除夕贴春联、守岁,此后串门拜年等。不过,旧时北京春节习俗又有一些不同之处。明代北京还有“跌千金”的风俗,在焚香放炮之后,将家中的门闩或者木杠在院子里向上抛掷三次。王公贵绅换上崭新的官服入宫朝贺,完毕接续拜访亲友,俗称“拜年”,互道“新禧”“顺当”等语。春节的拜年礼仪较有规制。长幼见面,则小辈需向长辈三叩首。如至亲友家中,进门之后先向祖宗影像或牌位行礼,如家中还有长辈,然后再向长辈行跪拜礼。初一直至初五之前,拜年活动尚只有男子参与,妇女不可出门行走。初六以后,妇人内室出门互访,新嫁女在这一天也允许返回娘家探亲。除个人互拜之外,还有同寅团拜、同年团拜和同乡团拜。同寅团拜一般都是在本衙门进行,同年、同乡团拜一般都选择在会馆举行,此外还会请梨园到场助兴,称“团拜堂会”。民国之后废除跪拜礼,实行新式团拜,此后多采用茶话会的形式。

海王村公园春节景象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北京元宵节自正月初八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七,其中正月十五当日称“正灯”。元宵节是继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当晚择城中热闹之处燃放烟火,市肆店铺张灯结彩,市中景象热闹斐然。元宵灯形式多样,色彩华丽。仅所用材质就有纱绢、玻璃以及明角种种,同时还在灯上绘制了古今故事以添趣味。市中还有花炮棚,各类烟火竞巧争奇,空中所燃烟火有如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等奇景,蔚为壮观。北京制灯较有名的是“米家灯”,为明代画家米万钟设计,他将米家花园景象绘于灯上,楼台歌榭、深院小径尽呈其上,精细非常。米家灯由此闻名京城。明清时期上元节陈灯之处渐成市集,明代尤以东华门迤东至崇文门街西,即今天的灯市口所在地。灯市当日,贵重如金银珠玉,也有寻常百姓日常所用,都能在市中购得。为就近观灯,往往灯市期间,豪绅贵族在街市两侧租赁专座观赏彩灯。清代灯市从内城移至外城正阳门外的珠市口、琉璃厂及花市等地。市集热闹景象甚至超过前朝,全国各地商旅携带各省货物交易售卖,街上冠盖相属,男妇交错。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灯市除卖彩灯、烟火和元宵外,还有金鱼售卖,金鱼在玻璃制成的鱼缸中灵转游曳,趣味盎然。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传统的上巳节,也是祓禊的日子,也称“春浴节”。洗浴是上巳节最重要的节日内容,人们在这一天洁面修身,清洁身心。上巳日当天,皇宫内的妃嫔会到内园的迎祥亭漾碧池修祓,完毕后则会在此设宴,称“爽心宴”。池水旁有一潭称“香泉潭”,上巳当日会将潭中香水注入漾碧池中,再放入温玉、白晶鹿、红石马等物以供妃嫔在沐浴之后戏耍,谓之“水上迎祥之乐”。民间在上巳日则以形式多样的户外活动来代替传统的洗涤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习俗。北京旧俗则是在这一天逛游位于东便门附近的蟠桃宫。三月的北京,正是春意融融、柳绿花荣的季节。辽俗在上巳日这一天要射兔。兔使用木雕制作而成,人们分作两路骑马射之,最先射中的则是胜者,输者则必须下马跪进胜者酒,胜者在马上解酒饮用。到了元朝之后,上巳节演变为“脱穷日”,在这一天人们都来到郊区水渠边游玩。明清之后,这些传统的节日活动逐渐消亡,上巳日则进一步演变为春游踏青的日子了。

  清明节。清明节最初是人们为庆祝温暖明丽的春天到来而设的节日,因此从这一天开始天气逐渐转暖,天明气清,万物复苏,因此称“清明”。传统中国崇尚敬天法祖,因而清明节也尤为人们重视。明清两代皇宫内在清明节当日也要举办祭祀活动,所有文武官员都要参加。祭祀礼制十分讲究,过程繁琐。

  民间的清明节祭祀活动不及皇室严苛。一般人们在清明节前后十天前往墓地祭拜,祭祀结束之后,全家围坐聚餐饮酒,接下来还安排了踏青、蹴鞠、插柳、放风筝等活动。

  端午。端午又称端阳、五月节,逢每年的五月初五日。北京有“善正月,恶五月”之说,因五月天气渐暖,湿气上升,百虫滋生,疠疫较易扩散,为此人们采用多种方式来规避病灾。端午节令食物首要饮雄黄酒,此外还将酒涂小孩的额头和鼻耳之间,以避毒物。

  对于幼童和女性来说,端午期间佩戴五彩线,称手巧的则将绫罗制作成小虎、粽子、葫芦、樱桃、桑葚等形状,用彩线串接起来,悬在钗头,或者系到小孩背上。明清时期北京城民还在这一天出行游玩,天坛、金鱼池、二闸、草桥、积水潭等都是郊游首选胜地。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也往往在这些地方举行,皇帝则到西苑等地与大臣宴游。

  七夕节。农历的七月七日称七夕,俗称乞巧节。闺阁女子一般在这一天邀请女伴作巧节,又称“女儿节”。早在七夕前几日,人们即用一小瓦器栽种小麦,此为“牵牛星之神”,也称“五生盆”。明清时期,因皇室后宫妃嫔女婢众多,七夕活动尤为丰富。七夕节当日,宫中会立巧山,宫人都穿鹊桥补服。及至七夕晚,宫女登台,用五彩丝穿九尾针,最先完成的为巧,迟些的称输巧,要出资给最先完成的。民间的七夕活动形式多样。一般在七夕当日中午,女子要在中午放置一碗水,等水膜生成之后,再投入小针(也有用新笤帚苗折成小段)。针浮在水膜上,水中有针影,细看针影形状,有像云雾,有如花朵,有似鸟兽状,这便是“乞得巧”了。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上自王室贵绅,下达寻常百姓,人们互赠月饼果品并举行祭月大礼。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祭月大礼多在自家院中举行。皓月当空,彩云初散时,家家户户举行祭月仪式。北京礼俗,拜月大礼要在桌案上供月光马。中秋节是一年中间的团圆节,这一日外出游子归家过节;如有出嫁女归宁,必须在当日返回夫家。北京还有一特色习俗,中秋期间贡拜“兔儿爷”。市集中有手巧的艺人将黄土捏成蟾兔的样子出售,便是“兔儿爷”。兔儿爷形状各异,骑虎的、打坐的,甚至有衣冠张盖的,也有武装穿甲的。市中售卖的兔儿爷大小不一,大的三尺左右,小的仅有寸余。此外,市场中还有用布扎的、纸绘的兔儿爷。家庭从市集中买了兔儿爷回家放在拜月的几案上,旁陈瓜果来祭拜。明清民国时期北京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在中秋夜前往当时风景极佳的西直门外的长河、东便门外的二闸等地,登临岸边的酒楼茶肆或者去什刹海、陶然亭、天宁寺等名胜庙宇的亭阁殿堂临窗赏月、品茗饮酒、吟诗谈词、欢叙玩乐,至夜方归。

  重阳节。民间有重阳节当天要登高禳灾的习俗,故又称登高节。古人在重阳当日要佩茱萸,又称“茱萸节”。此外,九月是菊花盛开的季节,重阳节又有“菊花节”之名。宫中会设宴待客,称“迎霜宴”,必备“迎霜兔”。重阳节当天,皇帝携带家眷前往万寿山、兔儿山或者旋磨山登高,吃节令的迎霜麻辣兔,饮用菊花酒。重阳节当天,人们载酒具茶,提着吃食来到郊外登高。登临处往南有天宁寺、陶然亭和龙爪槐等处,往北则有著名的蓟门烟树、清静化城,再远还有西山八刹等地。人们聚而饮酒作赋,烤肉分食,乐享秋游志趣。

  腊八节。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节,从这一天开始,人们便开始准备过年,北京有俗俚:“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十二月通称腊月,初八日习俗要喝粥,称“腊八粥”,又称“八宝粥”。清代宫廷中的腊八粥是在雍和宫由喇嘛熬制的,朝廷专由大臣监视制成,粥用粳米、杂果以及糖制成。因皇室人口众多,熬制的铁锅之大往往可盛数石米之多。按照规制,雍和宫内熬制好的腊八粥,第一锅要送到太庙等供奉先祖的庙宇作为贡品,第二锅则呈送给皇帝和嫔妃,第三锅要赏赐给亲王和京城中的僧侣,第四锅赏给在京的文武百官和地方官员,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喇嘛僧徒们,第六锅施舍给民间百姓。

  关于节日饮食种类及样式,更是贴合节日气氛。

  一般而言,无论是王公绅衿,抑或是寻常百姓,春节伙食极为丰盛。同时,北京习俗正月初一以至初五“破五”前不生火,节日所需食物一般都在节前备办妥当。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灶之后,家家户户开始煮肉蒸面。腊月三十,即除夕晚,家人齐聚吃“团圆饭”,三荤三素,餐中有糯米制成的年糕,取年年升高之意。初一当日,家家户户均制作白面饺子,有的富贵家庭在内填入金银小馃或者宝石,食到者可在下一年讨个好彩头。同时,为接待到家拜年的亲朋,北京旧俗以“百事大吉盒”待客。盒中为一圆槽,外周为四个扇形小槽,内盛柿饼、荔枝、圆眼、栗子、熟枣。一般的家庭还在桌上备有小盒盛装的驴肉。

  元宵节,自然是要吃元宵。旧时北京从正月初六开始,城内的糕点铺就开始卖元宵了。北京的元宵都是先做馅儿,然后放到干糯米粉上摇滚,等甜腻的馅儿沾上糯米粉之后,元宵便做成了。

  此外,清明供食一般用柳条穿成串,留到立夏的那天用油煎炸食之,谓“不怵夏”。

  当然,端午节要食用粽子。北京旧俗,每年端午之前,府邸朱门互赠粽子。粽子用糯米制成,外裹粽叶。粽子的馅儿式样很多,有小枣、豆沙、腊肉、火腿等。随赠的还有樱桃、桑葚、荸荠、桃、杏以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五毒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正面印有蛇、蝎子、蜘蛛、蟾蜍和蜈蚣五毒图案。王公大臣还可得到御赐的葛纱和画扇。此外,端午节人们还需祭祀先人,贡品主要有粽子、樱桃和桑葚等。端午节也是商家一年中第一次“讨账”的日子。旧时的北京小店铺为招揽生意,如有熟客到店,并不立即结账,而是到年节时候一并结算。

  七夕节,市集上有卖巧果的。巧果又称“乞巧果子”,将白糖熬成糖浆之后,再和面粉、芝麻等搅拌,等拌匀之后再擀匀切成长方块,再放入油中炸成金黄。手巧的女子还会将巧果捏成各种与七夕有关的花样。此外,七夕当晚,富裕人家还要专设丰盛的晚宴,儿女相对银河祭拜。七夕时北京的很多糕点铺还拟制出织女样子的酥糖,名“巧酥”。同时,北京旧俗在七夕当日,还将西瓜雕刻成花朵样,称“瓜花”。七夕时节,街上还出售一种儿童的玩具,称“七巧板”,以七块不同的木板,可拼凑出各种鸟兽和人物,心灵手巧者则可以拼出各类形状。

  拜月大礼所需贡礼主要有月饼、九节藕和莲瓣西瓜。旧俗北京首善致美斋月饼,月饼大的一尺余,正面绘有月宫蟾兔等图案。中秋当晚祭礼完毕后,有过后即食的,也有留到除夕再吃的,即“团圆饼”。中秋呈贡西瓜要以牙瓣状错刻,形状酷似莲花。

  重阳登高,因“糕”与高谐音,因此重阳节的节令食品便是各类花糕,取“步步高升”“寿高九九”等意。北京所食花糕主要有两种。其一用糖面做成,中间夹有细果,有两层和三层不等;另一类是蒸饼所制,上面有红枣和栗子点缀其中,不及第一种味美。此外,重阳的节令食品还有以良乡酒配糟蟹等而尝之。重阳节当日,父母一般都要迎来出嫁的女儿归家,所以重阳节又称女儿节。北京旧俗,重阳节当天,皮货行在这一天预测今年皮货销行,行内有“九月九晴一冬凌,九月九阴一冬温”,也就是如果重阳节当天晴天,那么今年冬天寒冷,皮货畅销;如果当天是阴天的话,则今冬必然温暖,皮货销行自然不会太好。此外,富贵之家一般都要陈设菊花于院中,有的用数百盆菊花搭架以置,远远望去犹如一座菊花山。因菊花又称九花,如搭积的菊花四面堆砌,则称九花塔。

  寻常百姓家当日所食腊八粥食材也比较繁杂,粥用各色米、豆、菱角、芡实、枣、栗、莲子等物一并煮熟。然后再加上红色的桃仁、杏仁、花生、瓜子、葡萄干、青红丝、黑白糖等点缀。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旧俗中在馈赠腊八粥的时候,必定佐以腌制的大白菜,而大白菜味道的好坏则昭示着自家下一年运势的好坏。此外,灵巧的主妇还将红枣、桃仁制作成狮子以及小孩儿的样子;闺阁女子还将枣泥堆成寿星八仙作为互赠礼品。盛腊八粥的碗也极其讲究。旧时北京有钱的人家在腊八这一日竞显豪奢。熬粥所用的坚果和糖均十分精美,即使是盛粥所用的碗碟,也必用哥窑或汝窑磁碟,赠送亲友的其他糕点则多达百样。等到腊八那天,五更时分开始煮粥,天明必须要熬熟,而且不能熬煳。此外,凡是家中有丧亲未满三年守制的,一律不准熬制腊八粥。粥熟先祭祀祖先,后即馈赠亲友,且须在正午之前送出。送粥时一般随带各种蒸食及小菜。此外,在这一天,即使是家养的猫犬鸡雏都以粥为饲料;用粥抹墙及树木。同时,在这一天将蒜浸醋密封至除夕方食用,经过这十几日的浸泡,蒜青翠晶莹,称“腊八蒜”,也称“腊八醋”。

  形式多样的庙会活动

  关于明代北京庙会的兴起,《北平庙会调查报告》记载:“明代建都北平以后,新建庙宇更多,以都市商业发达及庙会自春场香火向前发展之结果,而庙市因之兴起。”城中所建庙宇中,“如土地庙、白云观、护国寺、东岳庙等,明代均有庙会”。其中尤以城西的城隍庙庙会规模最大。庙市商品除日用品之外,还有诸多珍奇商品。在此经营的商人甚至还有远涉重洋的外国商人。庙市的贸易商品种类繁多,且多有贵重之物。 

护国寺

  除城隍庙会外,东岳庙会规模亦十分可观。东岳庙坐落于朝阳门外神路街北口,因明代建城后漕船及商船无法直接抵达积水潭,只能改由陆路经由朝阳门进城,由此东岳庙渐趋兴盛起来。

  明清易代,庙市为内城重要的交易方式。东、西四牌楼因分别有东、西庙而成为内城最为繁华的市集所在,东为隆福寺,西为护国寺。明末清初,这两处庙会市场即已十分兴盛。东城隆福寺庙会为每月初九及初十两日,西城护国寺庙会则逢每月初七、初八两日,正所谓“西城市罢向东城,庙会何年刻日成”。庙市当日一般在天亮之前开始设摊,“万货云屯价不赀,进城刚趁亮钟时。西边护国东隆福,又是逢三庙市期”。嘉庆年间得硕亭在《草珠一串》中称:“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东西庙市所售货物种类繁多,上自贵族所好,下自黎民百姓日常所用,无所不备:“东西两庙最繁华,不数琳琅翡翠家。惟爱人工卖春色,生香不断四时花。”此外,隆福寺庙会还出售各色虫鸟,“市陈隆福鸟堪娱,奇异难将名字呼”。

      (来源:北京社科普及读物《北京历史文化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