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京人类文明的起源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1-06-03

  纵观几千年北京文化发展的进程,有着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70万年前周口店北京猿人遗迹就表明北京古老文明的进化与同时期的其他地域文明进化大致同步。

  北京猿人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现在差别不大。他们靠采集和狩猎生存,上下肢骨已经十分接近现代人,但其头骨则带有很多原始特征。北京猿人还会简单制作骨器,并学会了用火。如果从人种学看,北京猿人可归属为蒙古人种。相比北京猿人,山顶洞人脑量在增大,寿命也比北京猿人长,身高与中国现代北方人相仿,高于北京猿人。他们与现在生活在华北的黄种人有着基本的共同点,可把他们视为早期的黄种人。与北京猿人相比,山顶洞人在石器和骨器方面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如骨针与装饰品的出现,说明他们已掌握了钻孔技术,具有原始的审美意识。

  在今门头沟区东胡林遗址中,既发现了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谷物加工工具(石磨盘和磨棒)、陶器等文化遗物,又发现了火塘、墓葬等遗存,还有丰富的动植物遗存,在全国同时期遗址中文化遗物出土最为丰富而系统,这不仅对我们全面了解新石器时代早期东胡林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埋葬习俗以及生产方式等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于探讨北京地区,甚至华北地区农业起源、陶器起源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而保存完好的东胡林人遗骸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为了解‘北京人’—‘山顶洞人’—‘现代人’的演化进程提供科学依据,且对于认识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经济方式、食物结构及环境变化对人类自身的发展演化产生的影响也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今平谷区上宅遗址的发掘,为我们了解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北京先民生活生产状态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实物资料。上宅遗存的石器和陶器都有自身的特点,典型器物群发展序列明显。陶器全部是手工制作,多以红褐色为主,压印之字纹饰独特。石器中,细石器增多。这些典型器物,构成了上宅遗存独特的文化内涵。

  已知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材料,与上宅遗址相似的,还有1984年发现的平谷区北埝头遗址,位于平谷区西北的北埝头村西台地上。在这座遗址中,发现了多座残存的房址,属半地穴建筑。在每座房址内,都埋有一两个较大的深腹罐,罐内存有灰烬和木炭等,这说明它们应是作为烧煮食物和保存火种的灶膛。出土的陶器,也有鸟首支架形器。根据碳14年代测定,北埝头遗址距今约6000年左右,略晚于上宅遗址。同时期的,还有今密云区西南燕落寨村南的燕落寨遗址等。

  上宅文化的考古发现,为我们认识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对于了解北京这一北方小平原在整个北方地区文化序列中的位置,具有重要意义。经过研究发现,处于燕山南麓的泃河流域,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与东北西辽河流域、大凌河流域同属一个文化体系,其后才各自朝着自身的方向发展延续下去,各具特征。虽然它们为一个文化体系的各个分支,但上宅文化还是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如上宅文化不见彩陶,这有别于红山文化遗址,所发现的鸟首形镂孔器更显示出上宅文化的独特性。

  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北京猿人遗址,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新洞人遗址,再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遗址、东方广场遗址,形成了旧石器时代发展的文化序列。东胡林墓葬,代表了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文化遗存。上宅遗址、北埝头遗址,属于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文化遗存。整个石器时代,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序列是比较完整的,并未中断。从经济形态来讲,从狩猎、渔猎,逐渐萌生农业定居的聚落经济形态,形成了稳定的生活状态。

  大约五千年前的传说时期,北京地区先民们在不断冲突、交战与融合中继续推进自身文化发展。北京平谷鱼子山有黄帝陵与轩辕庙文化遗存,虽说是汉代对黄帝的祭祀,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早期文化中的华夏文明认同观念,这对北京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来源:北京社科普及读物《 北京历史文化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