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16-12-26
后海广化寺曾为“京师图书馆”临时馆址。
清朝末年,受“欧风东渐”的影响,一些有识之士倡言仿效外国,建立公共图书机构。京师图书馆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北京第一所公办图书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张之洞为筹建京师图书馆,选购私人藏书入京,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将若干种书抄成副本,原本供于京师。宣统元年(1909年)9月9日,清政府奏准兴建京师图书馆,任命缪荃孙为监督,设馆于什刹海广化寺,次年京师图书馆成立。图书馆初建时,所藏图书主要取自国子监南学和内阁大库,包括明代皇家图书馆文渊阁藏书和南宋辑熙殿珍本,还采进敦煌石室所藏唐人写经本八千卷以及一些著名私家藏书,总计近十万册。民国建立后,教育部任命江瀚为京师图书馆馆长,馆址仍为广化寺。1912年8月27日,京师图书馆正式开馆,并开始接待读者。
鲁迅供职教育部期间,为充实馆藏,曾以教育部名义咨调各省官书局所刻书籍入藏京师图书馆。1913年,将一部铜活字版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拨予京师图书馆。1916年4月,通过政事堂取得内政部同意,明文规定,凡经内务部立案的出版物均须分送京师图书馆一份作为库藏,标志着京师图书馆开始履行国家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同年,鲁迅为京师图书馆征取各省区最新修刊的志书和各种著名碑碣石刻拓本。《永乐大典》(残本)和文津阁《四库全书》等重要文献,也是经鲁迅据理力争,于1915年移藏京师图书馆的。
1914年10月,京师图书馆停止阅览,暂时由广化寺移至国子监。1915年,确定以安定门内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旧址为京师图书馆,并于1917年1月26日重新开放,此时的京师图书馆已粗具近代图书馆的规模。此后,京师图书馆历经改名、迁址和扩充,现为馆舍面积居世界第三、藏书量居世界第五(截至2009年9月数据)的中国国家图书馆。
京师图书馆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向现代文明迈出了一大步,为近现代北京乃至全国的社会公众提供了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影响巨大而深远。(文/赵晓娇)
(本文节选自西城区社科联、区档案局等部门策划编纂的《西城之最》一书。图片由西城区社科联提供。)
西城史话 | 第一部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天桥剧场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