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北京育英学校的往事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1-11-03

  毛泽东亲题“好好学习”。在育英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严禁炫耀家长的荣誉地位。老师从不问学生家长的名字,学生之间也从不打听父母的情况,不互相攀比。育英学校的孩子们从小就牢牢记住,自己是普通的劳动者;现在学习知识,将来要把一切都献给劳苦大众;同学间不问父母是谁,不攀比父母职位的高低。

  “当时作为中直机关的干部子弟小学,育英的学生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孩子,有各部门负责同志的孩子,也有一般干部的孩子,但在育英这个大家庭里,大家都是一样的学生。校长、老师比父母还要操心,绝不因家长的官大而偏向什么人。同学间就像兄弟姐妹,大伙吃在一起,睡在一起,穿的一样,用的一样,一样地受老师的关心、照顾和教育。同学间相互直呼其名,不加姓,大多不知道谁的爸爸妈妈是谁,当然更不知道家长们的职务,时间一长,也就忘了姓什么。就是知道家长干什么,也没有人炫耀,更没有人攀比。听说实行军衔制后有的学校学生比爸爸星和杠的多少,育英的学生们对此嗤之以鼻。在同学当中,威信高的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没有听说谁的家长官大就在同学中称王称霸的。”第5届学生乔丹林回忆时动情地说。

  1952年六一儿童节前夕,育英学校的学生家长纷纷以各种方式向学校和孩子们表示节日的祝贺。当时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也在育英学校上学,高尔恮老师担任李讷的班主任。高老师清晰地记得,1952年六一儿童节前,学校号召各个班级和课外活动小组以集体的名义做些什么送给学校,以表示对自己节日的祝贺。高老师的班是全校的最高班(小学五年级),当然不甘落于人后。于是,高老师在班上作动员:为了迎接国际六一儿童节,我们也要做件礼物送给学校,请同学们动动脑筋,送点儿新鲜的,不同凡响的,但不能用钱买。这一动员,同学们就开始纷纷想办法,有的要刺绣,有的要画画。高老师引导说,星期天你们回家时(当时所有学生皆寄宿在学校,只有周日回家)也可以请家长帮帮忙呀!这么一提醒,同学们思路一下子开阔了。

  就在六一儿童节前夕,一个星期一的早晨,李讷拿来了一张宣纸,上面写着“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八个字。李讷说:“昨天我央求爸爸给写几个字,爸爸写了‘好好学习’四个毛笔字。但不小心被水滴弄了水印,于是爸爸又在这个‘好好学习’的左侧偏下写了‘好好学习’四个小字。”

  同学们看到毛主席的“好好学习”题词,激动得热烈鼓掌。高老师捧着题词,带同学们到学校木工教室,请潘仲贤老师指导,做了个木框,并安上玻璃,小心地把“好好学习”的题词镶嵌于内。然后,全班同学排队送到校长办公室,交由韩作黎校长亲自妥善保存。

  不久,韩校长把它挂在办公室入口处对面的墙上。只要一进楼门,就可以看到毛主席的教导——“好好学习”。这几个字时时刻刻鼓舞激励着师生们不断奋进!

  后来,学校又把毛主席的题词镌刻在一进校门的影壁上,时刻提醒同学们好好学习,提醒教师要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如今,“好好学习”已成为育英学校的校训,内涵也更加丰富。

  周恩来亲赴学校。1952年冬,周恩来的一名秘书把自己在育英学校读书的孩子,带进了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看到孩子时,一下子就注意到孩子身上穿着的小中山装是呢料制作的。

  周恩来问孩子:“你的衣服是谁给买的?”孩子回答说:“不是买的,是学校发的。”孩子回答得无心,可周恩来却听得有意。

  周恩来问:“你们学校的伙食怎么样啊?”“挺好的,老吃鸡、鸭、鱼、肉。”孩子说。“噢,老吃吗?”周恩来继续发问。“老吃,有的同学都吃腻了,就丢在饭桌上。”显然,孩子并没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几天后,是个休息日。那天下午周恩来难得有空,就要了车直奔育英学校而去。校长得知总理来了,立刻迎了出来。

  在周恩来的询问下,校长汇报了学校近期的情况。

  周恩来等他讲完,随即说出了从秘书的孩子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并对此提出了严肃的批评:“你们学校的学生,都是革命干部的后代。学校有责任好好教育他们,不能特殊化,不要把他们培养成八旗子弟!”

  任弼时提出忠告。在西柏坡,被称为“人民的骆驼”的任弼时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秘书长等职务,在那个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时期,任弼时的工作十分繁忙,而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在百忙之中,任弼时从没有忘记子女的教育问题,对子女的要求特别严格。

  1948年,任弼时的小儿子任远远才六七岁,从延安到西柏坡时,带来一辆小自行车,虽已很旧,孩子却十分爱惜,每次骑后都擦一擦。

  一天,远远要他的姐姐远志领着他到院外的打谷场练习骑车。天真活泼的远远骑上自行车绕场转圈,一阵快,一阵慢,骑得十分开心。两人玩了一会儿回家后,远远让姐姐帮他擦自行车上的尘土。他说:“看,漆都掉了。好姐姐,给小车做件车衣吧!”远志看着弟弟乞求的目光,只好答应了下来。

  那时候实行的是供给制,远志开了个领六尺白布的条子,找到行政科批了个字,然后把批条交给了警卫员邵长和。邵长和拿上批条,当即就把布领回来了。

  这件事很快被任弼时知道了。他让邵长和把俩孩子叫来,问清情况后,严肃地说:“全国虽然快要解放了,可是我们的国家还很穷,前线更需要物资支援,建设新中国需要大量的资金。毛主席还穿着补丁衣服,你们为什么要做车衣呀?”远远虽小却十分懂事,听了爸爸的话后说:“姐姐,咱们不做车衣了,把布退回去吧。”任弼时站起身来摸着远远的头说:“远远懂事,是个好孩子。今后要注意勤俭节约,再领什么东西要让我知道,不然不要领。”远志点头答应。随后他们回到宿舍,远志把布让邵长和交还给了后勤处的仓库保管员。

  同年,中央机关小学(育英学校的前身)成立,孩子们终于可以上学了。任弼时对儿子任远远提出忠告:“小孩子要用心读书,现在不学,将来没用。”后来,这句话成了整个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实际成为育英学校早期的校训。

  陈毅看望孩子被挡回。育英学校自建校之始,为了保障孩子们的绝对安全,订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校门把守得极其严格,平时绝对不允许孩子外出。外人接送孩子必须有盖公章的介绍信,介绍信上没有公章的,即使明知是某单位职工的孩子,也不准离校,更不让探视。门卫中甚至有1935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因为他们政治可靠,责任心强。

  20世纪50年代初,陈毅在上海当市长,他的三个孩子在育英学校上学。中央召开会议,陈毅来到北京。中午,陈毅想利用休息时间去看一看孩子,于是驱车赶到位于万寿路的育英学校。

  陈毅到达的时候,正逢学生睡午觉,学校的大门紧闭。陈毅走到校门口,传达室的张老伯探出头来。

  “老同志,我看我的孩子来了,请行个方便吧。”陈毅笑着说。

  张老伯指着墙上挂的规章制度说:“现在是午休,不会客。”学校的领导一再交代门卫的工作很重要,一定要按制度办事,这位1935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是牢记在心的。

  陈毅的秘书走上前说:“首长从上海来北京参加会议,会后马上就要回去。只有中午这一点空闲时间,请照顾一下首长。”

  张老伯笑了:“这里学生的家长大多数都是首长,要是照顾起来,制度还有什么用?”

  “这位首长是陈……”秘书的话只讲了一半就被陈毅挡住了。

  就这样,陈毅硬是没有看到孩子,开完会后就返回了上海,但他对育英学校的安全管理很是满意。

  学校影壁的三次变化。学校少先队活动时有几个必不可少的呼号:“准备着,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这些呼号的语句,脱胎于老校园中影壁上朱德为育英学校的题词。这座影壁,见证了育英学校的三次变化。

  第一次是在1953年。朱德非常关爱少年儿童,尽管他的孙辈都不在育英学校上学,他仍曾多次来育英视察、听课。在育英的新校园竣工落成之际,名誉校长杨尚昆邀请朱德来学校参观并为学校题词。后来,学校将朱德的题词“准备着,为实现共产主义和祖国的伟大事业而奋斗”镌刻在校门内的影壁墙上,这形成了新校园中独特的一景,也见证了育英学校第一次建设高潮结束,正式成为一所美丽的花园式学校。

  第二次是在1978年。樊明德校长1978年到任育英学校,重建影壁成为他使学校各项工作走上正轨的重要举措之一。影壁则见证了育英学校的再次腾飞。1980年开始并持续了20多年的“五四”学制改革实验,曾使得育英学校领全国课程改革之先河。影壁上镌刻的毛主席给育英学校的题词“好好学习”,再次激励育英学子发愤图强。

  第三次是在2014年。于会祥校长决定,把影壁作为育英学校第三次校园环境建设高潮的重要项目——校史广场的建筑之一,使影壁再次复建。它见证着育英学校传承红色基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踏上新的征程。

  一代代的儿童长大了,一届届的育英学子成才了,这所学校将永远这样宁静、沉稳地矗立下去。它在时光中坚守了初心、见证了真情,也践行了教育的真义。它将永远美丽,也将继续为社会培养文明、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来源:《学习时报》2021年11月1日,第7版;作者:车淑芳;图片源自网络;文章摘自2021年第11期《党史博览》,原标题为《你所不知道的北京育英学校》)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