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冰雪奇缘 丨 夏奥开幕式很多创意来自冬奥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1-11-26

  与夏奥会相比,冬奥会影响力要小得多。但是,冬奥会开幕式的举办形式比夏奥会灵活得多,夏奥会开幕式上的很多创意其实都来自冬奥会。

  一 昔日运动员肩扛装备入场

  自1924年冬奥会开始举办后,其开幕式入场式采用了与夏奥会同样的庄严仪式。只不过,最初几届冬奥会规定,运动员在入场式上必须身着运动装备,以方便开幕式后马上进行比赛。于是,冬奥会开幕式上出现了运动员们身着比赛服,肩扛滑雪板、冰球棍等比赛器材的场景,与夏奥会开幕式相比,别有一番风情。

  从第一届夏蒙尼冬奥会入场式到第五届圣莫里茨冬奥会入场式,雪板、冰鞋、雪橇、冰球棍等冰上运动器材都被运动员们携带入场,冰雪器材等装备一届比一届整齐划一。直到第六届奥斯陆冬奥会后,这种“装备式”入场才逐渐消失。

1948年,第五届圣莫里茨冬奥会开幕。由于开幕式后马上要进行比赛,所以运动员们都是携带运动器材入场。第六届冬奥会后,这种“装备式”入场逐渐消失。

  那个时代,冬奥会入场式规定十分军事化,各国代表团按照官员、男女运动员顺序入场,连行为举止都有具体要求。就拿1948年第五届圣莫里茨冬奥会来说,开幕式要求各国代表团走过贵宾席的时候,运动员要将头转向贵宾席但不能伸手,此时,旗手也需要放平旗帜。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代表团在奥运会开幕式入场式中开始“不拘小节”。1968年第十届格勒诺布尔冬奥会入场式上,首次出现了运动员拿相机拍照的画面,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1980年第十三届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以后,各国代表团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越来越活跃,挥手、微笑、交谈、飞吻、摄影、欢呼、跳跃等,既展现了奥运健儿的风采,也烘托了世界各国优秀运动员欢聚一堂、共享奥运盛会的氛围。

  时至今日,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见到运动员带着摄像机、照相机、手机等影像设备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运动员们也早已不受军事化限制,只要不脱离所在方队,就可以尽情展示本国风土人情。

  2006年第二十届都灵冬奥会上,澳大利亚运动员拿着本国吉祥物——“戴着拳套的袋鼠”在入场式上亮相,不但为展示民族色彩增添了新意,也令观众耳目一新。

  二 多种创新被夏奥会借鉴

  由于没有夏奥会项目普及性强,长期以来,冬奥会的关注度一直不够高,只集中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不过,正因为传播范围小、参加人数少,冬奥会开幕式的形式比较灵活,容易有所创新。尤其一些创新举措在冬奥会开幕式上推出后,为夏奥会开幕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76年,第十二届冬奥会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举办。为纪念这座城市两次举办冬奥会,开幕式上设置了两个火炬塔。

  1952年第六届奥斯陆冬奥会上,第一次由女性宣布开幕,同样的情况到1976年蒙特利尔夏奥会上开始出现;1960年第八届斯阔谷冬奥会上,比赛首次在开幕式次日进行,夏奥会实行这一规定是从8年后的墨西哥城奥运会开始的;1972年第十一届札幌冬奥会上,第一次增加了裁判员宣誓环节,随后,同年举行的慕尼黑夏奥会开始实行;1976年第十二届因斯布鲁克冬奥会开幕式举办时,第一次由两位运动员点燃了主火炬,同年蒙特利尔夏奥会上也借鉴了这一做法;1984年第十四届萨拉热窝冬奥会上,运动员和裁判员宣誓首次使用了奥林匹克会旗,这个流程随后出现在同年举行的洛杉矶夏奥会上;2004年雅典夏奥会水中点燃五环的场景让很多人记忆犹新,其实,在2002年第十九届盐湖城冬奥会开幕式上已有类似场景,只不过当时是冰上点火罢了。

  三 文艺演出渐成主角

  在早期的冬奥会开幕式上,并没有文艺演出这一形式,除奏乐环节外,人们感受更多的是仪式的程序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冬奥会开幕式文艺表演慢慢形成了独有特色。

1992年2月8日,第十六届冬奥会在法国阿尔贝维尔开幕, 图为演员们正在表演。此时,文艺表演已成为冬奥会开幕式的主角。

  1976年第十二届因斯布鲁克冬奥会开幕式上,9名旗手在10名鼓手的伴奏下整齐划一地展示了民族舞蹈的魅力。1984年第十四届萨拉热窝冬奥会上,女演员们表演了歌伴舞,以及富有气魄的方队造型,浓郁特色的音乐与服饰将开幕式推向了高潮。1988年第十五届卡尔加里冬奥会上,1100多名儿童表演了团体操,他们在场内组成美丽的图案,向世界宣扬冬季运动的魅力和奥运传承精神。这个时候,文艺演出早已不再是仪式的陪衬。

  如今,文艺演出已成为冬奥会乃至奥运会开幕式的主角,每届大型“秀”都是观众对奥运会开幕式的重要期待。

  四 为萨拉热窝静默1分钟

  1994年第十七届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开幕时,萨拉热窝正饱受波黑战争之苦,包括儿童在内的很多平民在战争中丧生。

  当天,挪威国王哈拉尔德五世宣布本届冬奥会开幕后,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致辞。在致辞中,萨马兰奇回顾了十年前在萨拉热窝举办冬奥会时的美好情景,对正在饱受战争之苦的萨拉热窝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关怀。他呼吁世界和平、停止战争、放下武器,呼吁人们遵守“奥林匹克休战”原则。在他的号召下,现场约4万名观众为萨拉热窝静默1分钟。

1994年第十七届冬奥会开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号召现场约4万名观众为饱受战争之苦的萨拉热窝人民静默1分钟。

  随后,萨马兰奇冒着生命危险,亲临萨拉热窝,带去了利勒哈默尔冬奥会运动员们的鼓励和慰问,也用实际行动呼吁全世界为早日促成停战而努力。那届冬奥会,以速滑运动员柯斯为代表的挪威运动员以及部分人士,成立了“奥林匹克援助基金会”,号召人们向非洲、波黑地区和拉丁美洲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柯斯带头将自己在5000米速滑比赛中获得的 22.5万克朗捐出,国际奥委会和挪威冬奥组委也捐出了相同数额,用以救助那些饱受战争之苦和疾病折磨的人们。

  五 两次印象深刻的“美丽遗憾”

  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因精彩纷呈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冬奥会开幕式表演自然也不例外。不过,进入21世纪后有两届冬奥会的开幕式出现了重大失误,所幸,两届冬奥会都通过闭幕式表演弥补了遗憾。

  2010年2月12日,第二十一届冬奥会在温哥华开幕。当最后一棒火炬手格雷斯基手持火炬跑到场地中央时,全场的气氛达到最高潮,但过了好半天,场地上没有任何变化,主火炬也没有出现,几名火炬手只好站在原地。为点火准备的配乐播完了,现场不得不从头播放这段音乐。又过了一会儿,地面上出现5个空洞,主火炬和3根支架从中升起,仍有一个洞空空如也。原来,残奥会冠军汉森面前没有升起支架,他只得在原地举着火炬,看着其他几名火炬手点火,最终引燃主火炬。好在主火炬手们应变能力很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向观众挥手致意,现场气氛依旧热烈。温哥华冬奥会组委会在第一时间公开承认了这次技术失误。闭幕式上,呈现了那个依然“残缺”的火炬台,一个装扮成电工的小丑出现在发生故障的冰柱前,进行一番检查后,小丑发现了断开的电线并将其接好,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那一刻,全场观众起立鼓掌致意。

  另一次失误发生在2014年第二十二届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上。按照设计,原本应由五朵雪绒花绽放成一个奥运五环,可是最终只有四朵绽放,上排右端代表美洲的环未能打开,现场霎时陷入一片尴尬中。半个月后,闭幕式拉开帷幕:当上千位演职人员跑上场组成奥运五环时,开幕式上的“四环外加一朵雪绒花”又重新上演,现场观众席一片哗然,这种情况怎么可能再次发生?就在人们一阵惋惜与唏嘘时,右上角的那朵“雪绒花”瞬间绽放成一个大环后与其他四个环紧紧相连,形成了完美的奥运五环。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场景是故意设计的呀!顿时,全场掌声雷动。

  六 北京冬奥开幕式向全球征集创意

  在某种程度上,精彩的开幕式意味着一届奥运会成功了一半。为了征集到优秀的创意文案,同时发现更多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新型专业人才,为组建开闭幕式创意团队打下良好基础,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于2018年10月至12月间,面向全球公开征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创意文案。

2018年10月16日《北京日报》1版报道,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面向全球公开征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创意文案。

  这次开幕式创意文案征集的总体要求是:充分体现北京冬奥会愿景和奥林匹克精神,充分表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传承发展,充分展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树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良好大国形象;在总体风格上营造庄重、热烈、欢乐、友好的冬奥庆典氛围,展现冰雪运动特色;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注重创新,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手段,使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既展现当代中国形象又富有冬奥特色,给世界留下美好的奥运记忆。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的脚步一天天临近,承担开闭幕式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已进行了改造。届时,北京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讲述双奥城市的奥运理念,我们翘首以待。

      (来源:《北京日报》2021年11月25日,第14版;作者:贾晓燕;图片:原文配图,部分供图:视觉中国)

          往期回顾:

      1、冰雪奇缘 丨 冬奥村为何要建好几个?

      2、冰雪奇缘丨冬奥火炬传递曾“上天入海”

      3、冰雪奇缘 丨 冬奥开启五环标志入会徽历史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