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小人书摊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8-23

  在上个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儿童读物主要是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当时这种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小书,风靡全国,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是他们离不开的课外读物,成为美术出版社发行的主要选项。

  小人书题材非常广泛,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杨家将》《聊斋志异》等中国长篇古典文学,都是成套出版的,按照小说的章回,分成几十册。书中画的人物形象十分精美传神,这是因为,很多著名的画家都参与了连环画的创作,例如刘继卣、王叔晖、陆俨少等大家,都画有多部作品问世。

  小人书更多的是一本一个故事的。上至古代神话、中外寓言、现代革命题材,几乎无所不包,像《白毛女》《小二黑结婚》《鸡毛信》等,为刚解放时的政策普及,立下了汗马功劳。我记得贺友直画的《山乡巨变》,是当时备受推崇的优秀作品,为此还获得过大奖。

  那时人们生活水平普遍都很低,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哪有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要想看只能到小人书摊去租书看。

  我小时候住在西四牌楼附近,这一带有好几个小人书摊,我记得西四丁字街西口、清华园澡堂子门边、西安门南、南黄城根北口,在这相距不远的地界,有好几家,可知需求程度之大。

  摆摊的一般都是老爷爷,当年流行最广的是64开本的小书。巴掌大小,可以装在衣服兜里,便于孩子们携带。摊主人为了吸引孩子,就把色彩鲜艳的图画封面撕下来,贴在几张牛皮纸上,挂在墙上做宣传。每当下学,孩子们不着急回家,经常先把大人给的2分零花钱租两本小人书,坐在书摊看完回家。寒暑假一到,那人就更多了,每个摊周围都是孩子。因为周转量大,摊主为了保护书,就把每本都重新包上牛皮纸的书皮,用毛笔写上书名,一本本的放在自制的简易书架上,或放在床板支起来的书摊上。摊主坐在凳子上,抽着旱烟,戴着小毡帽,旁边立一块木板,写着:“在这儿租看一分钱一本,租回家看二分钱一本”。孩子们选好喜欢的,坐在旁边小凳上专心看书,看完后连钱一块交给摊主。如果要借回家看,摊主就戴上老花镜,仔细地将租书人的姓名、地址和所借的书名记在本子上,收了租金就可以拿走了,等第二天还书时再把记录划掉。

  那时还真没有借了不还的,但也有淘气耍小心眼的孩子。有的为了少花钱多看几本,就想出歪招。其一是三四个同伴,约好了一起去租书看,一人租一本,看完后趁摊主不注意,迅速地交换,这样就可以一分钱多看几本。摊主也是睁半拉眼闭半拉眼,以便留住这些小读者。其二是一人花钱租书,请两个小伙伴一边坐一个,一块儿看一本书,三个小孩轮流租书。这些小把戏要让家里大人知道,也会挨训斥的。

  孩子们对小人书入迷的同时,也不知不觉把祖国悠久的历史、传奇的英雄、文学家、思想家深深装在脑子里,成为他们成长中的榜样和精神力量。

  现在家长给孩子买的课外读物是应有尽有,小人书摊已是孩子们耳中的传奇故事了。但我们这些看小人书长大的一代人,还是十分怀念、痴迷、搜罗、收藏。那是我们少年生活的一道风景线。

       (来源:《北京晚报》2021年8月20日,第27版;作者:何大齐;图片:原文配图)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