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来网 发布时间:2016-12-05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山海经》与图画的关系
先有图画,后有文字,历代学者对《山海经》的形成过程充满想象。古老的《山海经》纳入社会学、天文学的领域,这无限伸缩的空间似乎更说明了《山海经》疆域之广阔。
神奇瑰丽的山海经图,为我们展示出中国原始先民心目中的图像世界,这些形象在造型、想象、表现形式上都是典型中国式的,原始粗犷、夸张怪诞、率真稚拙、充满野性。
中国人以这些形象表达出自己对天、地、人关系的理解,与天地沟通,与自然协调,与山水、生灵对话,保留下来大量原始思维的模式与遗韵。
《山海经》:一本怪书
打开《山海经》,首先进入人们视野的都是些稀奇古怪的神、怪、动物、植物。这些怪物,据说还有预兆吉凶的超自然功能。
这些非现实的内容出现在《山海经》这本基本结构形态,为所谓的“自然地理志和人文地理志”中,所以显得怪诞,古人并不重视它。
失落的“天书”
《山海经》自古称为奇书,学者或据以考地理,或藉之论神话,世人所津津乐道者则是充斥其中的四海神奇、远方怪物。
它是对华夏世界观发生过巨大影响的“天书”。
明代以前,只有东晋的郭璞认真研究它并做了注解,但是仍然留下许多“不详何物”的字句等待后人破解。
想象的边界
遥远国度中的怪物(资料图)
《山海经》讲的是海外大荒、遥远国度中的怪物、怪人、奇风异俗,是岁时月令,是古人时间知识的反映。书中大量的内容是关于海外诸国比如结匈国、羽民国、讙头国、厌火国等等的人物形象的描述,是一幅描绘岁时场景的月令图。
画面上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人物形象,都是平时所罕见的,因此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幅写照远方国度风土人情的地图。
重新发现《山海经》
重新发现《山海经》(资料图)
这本书在今天的学人看来,其地位和影响可能不可与儒家六经、诸子百家相提并论,正是由于儒家六经、诸子百家的光环,吸引了人们回望历史的目光,才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包括《山海经》在内的一大批古老典籍的固有光辉,许多典籍甚至因此而逐渐湮灭散失,永远从我们思想的视野中消失了。
《山海经》对于古代思想和学术的影响,主要源于其中的时空知识对于中国古代世界观和思维模式的奠基作用。
至今为止,我们的学术界还远远没有认识到《山海经》这本书的价值,《山海经》就像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幅“藏宝图”,等待着我们去重新发现。
(原标题为《一部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不可不读》;配图来自网络资料)
《山海经》简介
先秦古籍《山海经》,现一般认为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地理书。全书共18篇,约31000字。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4篇、海内经1篇。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有前人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
《山海经》中大量存在的这些神话传说,也是今天我们研究原始宗教的难得材料。在《山海经》的记载中,不仅可以看到巫师的活动,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与崇拜。例如《山海经》中存在大量神奇动物的记载,这些动物主要是鸟、兽、龙、蛇之类,它们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图腾崇拜。
《山海经》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也有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以及已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例如关于农业生产的“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就已经在书中有所体现。另外,还有许多当代学者认为,《山海经》所说的“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很有可能记载的是北极地带半年为昼、半年为夜的极地现象,但是由于古人无法解释,所以产生了烛阴“视为昼,暝为夜”的神话。
中华典籍史话 |《海国图志》:首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启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