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子精神的当代价值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21-07-26

仲子画像  资料图

  人们常说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72个贤弟子中,仲子大概是最有争议的人物。翻检《论语》,仲子共在41个章中出现过,“出镜率”很高,但多数时候是被孔子“训诫”的,毕竟,仲子不是“儒雅君子”,性情又过于直爽,陪伴老师时又不会像颜回那样“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但如果有谁说子路不是孔子的得意弟子,那就太不了解孔夫子了。孔子说过:“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对子路给予了高度评价。“爱之深责之切”,孔子对这位弟子是非常器重的。当子路在卫国遇难后,“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不惜打破常礼哭拜自己的学生,充分表现了对子路的深情厚谊。

  仲子一生,集忠、孝、仁、义、信、刚、勇、智、能、新于一身,其精神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道德修为,显示了早期儒家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巨大价值和无限生命力。

  仲子的“忠”,首先表现为忠诚,就是尽心做事。这完全符合早期儒家的思想。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是说,孔子之道,就是“忠”和“恕”二字。“忠”是对外的,对别人做事尽心尽力;“恕”是对内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要的一条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孔子对子路忠心不二、讲究信义的品格深信不疑,才会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当听说卫国发生政变后,孔子马上想到正在卫国做官的两个学生,他们都处在现场,但孔子马上判断说:高柴(字子羔)一定能够活着回来,仲由一定死了。仲子的“忠”,更表现为“义忠”,即在大义前提下的忠诚,而不是后世儒家提倡的愚忠。仲子对老师忠心不二,但坚持真理,不像颜回那样把老师当作神,他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当他认为孔子说得不对、做得不对时,会立即提出质疑甚至批评。《论语》里有多处记载仲子不拘泥师教的事例,在这方面其他弟子无法比拟。仲子对国家、国君的忠诚也是这样的,不盲从、不跟风,忠诚但要符合大义。小邾国的大夫(名字叫射)打算投奔鲁国,提出的条件是要与子路相约,而不是与鲁国盟誓。但子路不答应。鲁国执政季康子派冉有对子路说:“鲁国是千乘之国,射不相信千乘之国的盟约,只相信您的一句话,您答应了又有什么屈辱的呢?”子路说:“如果鲁国与小邾国打仗,我不问是非曲直,为了国家可以战死在城下。现在射背叛了他的国家,我再为他相约,就是赞成他的叛国行为。我不能这样做。”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仲子忠君爱国的立场是坚定的,也是理性的。

  仲子的“孝”,概括起来就是,父母生前尽心奉养,父母死后不忘思念。这才是儒家孝道的本意。仲子少时家贫,过着吃糠咽菜的生活。其父母想吃陬邑(在今山东曲阜)生产的大米,仲子不惜到100里外为父母背米。父母去世后,仲子时常思念。后来,他到楚国游历,“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却非常遗憾父母已不在人世,无法享受这样的生活,感叹道:“虽欲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孔子称赞他:“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是为“至孝”。

  “仁”是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最高的道德境界,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论语》里,有孔子多次谈论“仁”的语句。由于孔子把“仁”看得很高,轻易不以“仁”相许。有人问孔子:“子路仁乎?”孔子回答:“不知也。”继续问,孔子说,子路可以担任一个千乘之国的军事统帅,至于仁不仁,他不知道。结合下文对其他弟子的评价和孔子对管仲以“仁”相许的解释,我们可以判定,孔子还是认为子路够“仁”这个资格的。看子路的为人处世,他也是当之无愧的。《孔子家语》记载,子路做蒲邑的行政长官时,为了防备大水,就率领蒲邑的民众修建沟渠。看到大家劳动繁重,子路就发给每人一篮食品、一壶饮料,并且是自掏腰包,表现出关心民众、不计得失的仁爱之心。

  “义”就是“宜”,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仲子勇于“义”。当卫国发生内乱时,仲子本来不在城内,听说后,立即赶了过去。在城门口,仲子遇到高柴从城内逃出来。高柴说:“国君已经逃走了,城门也关闭了,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空受其祸。”仲子说:“拿人家的俸禄,就不能见危不救。”遂义无反顾地冲进城去。

  在“信”方面,仲子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史载:“子路无宿诺。”就是仲子答应的事情,绝不拖延到明天再办。前述小邾国的大夫射,宁愿相信仲子一句话而不相信鲁国的盟约,可见仲子在当时是多么诚实守信了。

  人们常说“无欲则刚”,仲子之“刚”,不仅表现为性格刚直,还表现在志向远大,物质欲望很低。孔子赞扬他:“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即仲子不以恶衣恶食为耻,确实超过常人。

  在“勇”方面,仲子是孔子弟子中表现最突出的。每当危难关头,仲子都会挺身而出,见义必为,不惧强敌。孔子不止一次赞扬仲子勇武果断:“由也兼人。”即胆量有两个人的那么大。乾隆皇帝认为,“勇”是仲子的最大长处,曾题写对联赞扬仲子:“三德(智、仁、勇)达身修勇故不怠;四科从政事果则无难。”

  在“智”方面,仲子也是高人一筹。一般人的印象中,仲子很鲁莽,是一个“莽张飞”,实际上仲子粗中有细、智勇兼备。孔子曾经说:通过只言片语就可以断案的人,大概只有子路吧!

  仲子社会经验丰富,擅长处理政事,在“能”这方面十分突出。孔子设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而仲子是政事科中最优异者。孔子曾多次谈到,子路擅长“政事”,并向人介绍说:对于子路,可以任命他来做千乘之国的军事统帅。仲子做过季氏宰,即季氏家族的总管。孔子“堕三都”,工作艰难复杂,得罪的都是权势熏天的人物,但仲子敢做,做得很好。仲子还做过卫国实际掌权者孔悝家的蒲邑大夫,前后三年,政绩突出。孔子实地考察后,认为子路治蒲三年,使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赞扬他“恭敬以信”“忠信以宽”“明察以断”,深得民心。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先秦儒家的精神旗帜,它倡导人们加强自身修养,日日图新。在“新”方面,仲子做得也很突出。仲子尊重老师,但能够独立思考,不唯上、不盲从,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遵从儒家思想,又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仲子闻过则喜,不断完善自我,创新自我。这一点,从孟子到周敦颐、程颐,历代大儒都给予了高度评价。程颐曾说:子路,人告之有过则喜,亦可谓百世师矣。

  仲子忠、孝、仁、义、信、刚、勇、智、能、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忠心报国、一心为民,尊师重道、事亲至孝,闻过即改、一诺千金,智勇兼备、绝不盲从,见义必为、不惧强敌,其优秀品质和伟大精神在21世纪的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仲子见义必为、不惧强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就是敢于担当、敢于斗争。敢于担当、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鲜明的政治品格。从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到激情燃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为实现伟大梦想,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担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进行了并且正在进行着伟大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优秀品格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对以仲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扬弃传承。

  众所周知,先秦儒家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讲求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充满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完整地阐释、弘扬包括仲子在内的先秦儒家思想,探究儒家思想的本源,在21世纪的今天,尤为必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头做到“两个维护”,既要体现高度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又要有坚决的维护定力和能力。提高政治定力和政治能力,要靠学习,更要靠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没有斗争精神不行。仲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仲子精神,有其当代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梳理、大力弘扬。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1年7月26日,第9版;作者:侯仰军,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历史学博士;图片源自网络)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